
有一天,妻子忽然問我:「你知道林爽文有個手下叫王芬嗎?」我說不知,反問:「妳怎麼知道?」妻子揚一揚她手上的書:「施叔青在《行過洛津》這本小說裡提到他,鹿港還有奉祀王芬的福靈宮哪!」
近些年對台灣歷史文化漸感興趣的我,在看了施叔青小說中的相關描述,以及網路上關於王芬的資訊後(眾說紛紜,下面只擇一二),才知道:
王芬(1754—1787,亦名王勳,但閩南語發音相同),父親是泉州晉江移民,他出生在蔴園車埔(今沙鹿福興里),母親陳月雲為拍瀑拉族人(曾在台灣中部建立大肚王國,我另文介紹過)。
王芬身材魁偉,自幼習武且武藝高強,為朋友兩肋插刀、急功好義,曾在公山口(今弘光科技大學)打擊盜匪,而為鄉親所敬重。二十多歲時,即被鹿港泉郊首富林振嵩延攬為鹿港八郊武術總教頭,保護鹿港商人利益與地方安寧,大家尊稱他為「王芬大哥」。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王芬加入天地會而與林爽文認識,被推舉為八卦會之堂主。1787年,林爽文起兵抗清,王芬率弟兄響應,受封為平海大將軍,攻下彰化縣城。
接下來,一個說法是在福康安率兵來台平亂後,局勢逆轉,林爽文被捕,王芬逃往牛罵頭(今清水),遭清兵圍攻,王芬在奮力抵抗後自刎而亡,時年34歲。他的首級被送往清廷,有司感其義氣,又將他的首級發回鹿港,安葬於崙仔頂。
地方人士在墓地建廟奉祀,原先稱為「王芬大哥塚」,又稱「王恩大哥廟」:後來擴建為「福靈宮」,1971年整修重建時,又從清水迎回王芬的身軀遺骸,與頭骨整合同葬。



2023年10月,我們來到鹿港復興路上的福靈宮時,感覺它就跟鹿港的眾多廟宇沒什麼差別,連神龕裡王芬神像的裝扮也類似,只是神龕前的標記是「王勳千歲(平海大將軍)」。它跟鹿港或台灣大多數廟宇最大的不同點是:它供奉的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而非來自大陸的神明。



在合掌行禮,前後左右流連片刻後,我們轉往沙鹿鎮南路二段巷子裡的福興宮。雖然是在巷子裡,但感覺比鹿港的福靈宮新穎而宏偉一些,標記著「王勳千歲」的神像也多了好幾尊。大概是因為沙鹿就是王芬的故鄉,或者「王勳千歲」在這裡比較靈驗吧。

最後,打鐵趁熱,我們又來到了清水鰲峰山上的永定宮。讓人驚訝的是它竟然是一間只比土地公廟稍大一點的鐵皮屋。據說當年王芬就是在這附近被清兵圍困,自刎而死。

小小的永定宮孤立在路旁雜樹林的空地上,四周杳無人跡。我透過宮內的柵欄端詳神龕裡的神像,感覺與鹿港福靈宮、沙鹿福興宮裡的「王勳千歲」類似,只是因缺乏香火而顯得寂寞與蒙塵。

但這純粹是因地處偏僻而乏人問津嗎?我想到另一個讓人尷尬與悲痛的原因:關於王芬的死,另有一種說法說,在他響應林爽文不久,即被人密報說他藏在鰲峰山上,清軍才來圍捕,而且也非自刎,而是被綁赴鹿港斬首。
據說這是較符合正史的說法。因為林爽文是漳州籍,而王芬不僅是泉州籍,更在以泉州人為主的鹿港當八郊總教頭,他的依附林爽文讓很多鹿港人不滿,所以才會被密報而惹來殺身之禍;而滿清政府利用台灣族群(漳泉、閩客、原漢)的矛盾,讓台灣人自己「狗咬狗」正也是其慣用的手法。
也許我孤陋寡聞,到現在還不曉得台灣有什麼祀奉林爽文的宮廟,但祀奉王芬的宮廟至少有四間(龍井還有一間福興公廟,但我沒去),不過不管是「王芬大哥」或「王勳千歲」,他流傳的故事都是前面那個經過美化的版本,也許它才是「符合多數人認知結構的應有歷史或受歡迎的另一種真實」。
歷史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也許大家只是在各取所需吧?
而幾乎所有被訴說的生命故事,不也都是這樣嗎?
(文:2024 / 11 / 15 照片:2023 / 10 / 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