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27 在餘三館的幾點餘思

瀏覽次數: 930

 彰化永靖的餘三館,創建於1872年,名列臺灣十大古宅之一。

 我們在台中時,先打電話問可以自由參觀嗎?對方很熱情地說歡迎。到了以後,卻發現正門鎖著,再打電話詢問,對方很客氣地說要從圍牆左邊盡頭的一個缺口進入。讓我們覺得很貼心。

 餘三館陳家的遠祖於清康熙末年,從廣東饒平縣渡海來臺,在附近的十五莊圳地區開墾,胼手胝足建立家業,將新建的宅邸取名為「餘三館」,有「蔭澤世代子孫多福、多壽、多子孫」的涵義。

 我們來前先查了資料,知道餘三館是典型的客家宅院(彰化地區有很多來自廣東的客家人,但後來被閩南化成為不會說客家話的「福佬客」或「客底」,文學家賴和即是),正廳中間只供奉祭祀祖先的牌位而無其它神明,明間木構架為三通六瓜,廳前有四腳拜亭,雕畫彩繪精美。

 左右護龍各書「歷山」「雷澤」字樣,取譬自舜帝「耕歷山,漁雷澤」的歷史故事,有激勵子孫效法舜的為人處世之意。

 難能可貴的是除了外護龍在近代曾經過修整外,主體部分仍用心維持清朝時期的原貌,大概是這個緣故,畫家席德進在以台灣古建築為其創作題材的1970後,曾多次來餘三館,將它畫入其作品中。

 而《茶金》這部相當叫座的公視客語連續劇,雖然說的是新竹北埔的客家茶產業,但第一集與最後一集的祭祖活動,卻都是在餘三館拍攝。由此也可知,餘三館在台灣客家文化與建築中的地位。

 另外,讓我感興趣的還有下面兩件事:

 一是1862年(同治六年),戴潮春在台灣中部發動抗清民變,來到彰化地區時,陳家的十四世陳義方曾率領鄉勇與之對抗,立有戰功,因此受到朝廷表揚,兼任武西保總理。到了第十五世陳有光,除了建造餘三館,更在1873年因捐款而得到功名,獲頒「貢元」匾(如今懸掛在正廳)及「恩授貢元」、「成均進士」執事牌二隊。雖然不是正式科舉出身,但對地方望族來說,也是常見的錦上添花之舉。

 一是在餘三館前方左側的水池邊,有一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碑」,那是甲午戰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代表日本來接收台灣時,在彰化八卦山遭遇激烈反抗,他中彈受傷,曾到餘三館療傷三夜。親王在台南過世之後,日本政府還在這裡建造神社,但在光復後,陳家已主動拆除神社,如今只剩下這座見證歷史的遺碑。

 我喜歡參觀古宅,因為一棟有歷史的古宅,不只可以告訴我很多故事,還有一個家族在歷史變遷中的生存之道。

 (文:2024 / 4 / 22  照片:2024 / 4 / 12)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在〈a0927 在餘三館的幾點餘思〉中有 2 則留言

  1. 「李高徒」的個人頭像

    喜歡看三合院。

    1. 「王 溢嘉」的個人頭像
      王 溢嘉

      三合院是理想的住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