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11 團結圓滿的「團圓堂」

瀏覽次數: 12

 台灣地名裡若有個「社」字,通常跟原住民(特別是平埔族)有關。彰化縣的社頭鄉,意指此地原為平埔族大武郡社的頭目所在地。

 漢人來墾後,這裡又陸續出現不少大戶人家。名列「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的劉氏古厝,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劉氏古厝初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後來又陸續擴建,因族人堅守不建樓房的約定,只朝正廳左右發展,而成了擁有十三道護龍(北斗七、南斗六的格局),共四百二十間廂房,面積廣達三公頃,居住近三百族人,是相當獨特的巨型民宅。

 古厝背靠八卦山脈,前臨一半月形的水池(月眉池),應是人工開鑿,再引八卦山的水脈而成,除了風水布局外,亦兼具養魚、灌溉與救火等功能。

 站在月眉池對岸,遠觀古厝全景,顯得相當宏偉而有致。

 整座古厝有一形似山門的入口,「團似金城固門庭,圓如寶鏡守戶內」的對聯,呼應它正廳的堂號「團圓堂」。

 但「團圓」說的不是其祖先來處(劉氏宗族來自福建南靖),而是以多道護龍圍繞正廳,拱護宗祠團結圓滿之意。「團圓堂」下的「團成典範滿堂圓」,再度表達了這樣的心意。

 來到「團圓堂」下,廳內原有兩位族人在交談。我們表達了參觀之意,他們立刻表示歡迎,並善意退出,讓我們能自在觀賞。

 正廳門楣有一個「選魁」牌匾,是劉氏渡台第三代劉元炳因捐納而獲得「例貢生」的頭銜,大門入口處的旗杆座,也是因此而來。

 在封建時代,衣食足後就想去考個功名來光宗耀祖,考不上花錢去捐個功名,就更加便捷。這也是過去富有人家之常情。

 但功名事小,劉氏「團圓堂」能讓現代人知曉、感念與感興趣的,並非族人有過什麼功名,而是他們宗族想要「團結圓滿」的心意比其他人都來得濃厚與堅定,才使得古厝得以保存。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