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離台中住家40分鐘車程的彰化田中鎮,為的是去參觀天主教的耶穌聖心堂。
田中的聖心堂,遠觀就像一座大家熟悉的傳統中國宮殿式建築,步上台階,進入堂內,上頭即是主教成世光所題「莊誠祇敬」的橫匾。
右邊白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雕像下,是由全體教友供奉,擺著香爐的「歷代祖先紀念牌位」,左右對聯為「緬懷先人恩澤遺後世」「感謝天主賜福得永生」。
令我感到既好奇又驚訝的是旁邊有個從小看慣的甕缸,缸上貼著「聖水」二字,想來裡面裝的應該就是用來洗禮或祝聖的神水。
悄悄打開玻璃門,內堂乍看跟一般的教堂無異,兩側都是描繪聖經故事的鑲嵌玻璃拱型窗,但天花板卻是典型的中式聖壇天花板,並懸掛傳統中國宮燈。
聖堂牆上有用金屬線折疊而成的耶穌灑種故事圖,下方則是鑲有十字架的中式神龕,兩旁站著兩位聖徒或天使。
整座教堂裡裡外外,都給人濃厚的中西合璧感覺,有人也許會認為不倫不類、難以接受,我倒是覺得既親切而又和諧。
始建於1914年的田中耶穌聖心堂原是典型的西式教堂樣式,1960年代梵諦岡大公會議決定天主教應該在地化後,當時的潘傳理神父就聘請建造陽明山中山樓的著名建築師修澤蘭重新設計,歷時四年才完工。新的田中耶穌聖心堂因此又有「小中山樓」之稱。
我理解的「天主教在地化」並不止於可見的教堂建築形式與擺設,而是在不失天主教基本教義與核心價值下,在軟硬體各方面都能盡量融入當地文化、生活習慣之中。我想,這也是在教堂裡設有供祭拜的祖先牌位與將聖水裝在甕缸裡的原因。
其實,各種宗教的核心價值都差不多,只是在表述的軟硬體方面出現文化的差異,譬如教堂、佛寺、宮廟的各具建築特色。有人也許會認為,在可見的建築外觀上做融合只是膚淺的皮毛做法;但沒有皮毛,骨骼和心臟又要如何存在與發揮作用?
《看不見的城市》的作者卡爾.維諾說:「深度就在表面」,我越來越喜歡看有意思的表面,因為它們會引起我的好奇,而想去了解那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深度。
所有的深度,不是都隱藏在表面之下或直接浮現於表面嗎?
(照片攝於2022/12/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