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28 到蜈蚣社區參見番太祖

瀏覽次數: 63

 那天中午,在埔里酒廠對面的振松記吃了芋頭米粉湯和紹興酒香腸後,我們往霧社方向走,來到蜈蚣社區,為的是想參見這裡的番太祖。

 蜈蚣社區並非有很多蜈蚣,而是因為位於山形像一隻往下爬行蜈蚣的「蜈蚣崙」山腳下,因以得名。社區人口不到兩千人,但卻包含平埔族、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榮民、新住民,是個多族群融合的社區。

 我們在社區活動中心前停好車,朝番祖廟的指標前行。廟的外觀非常樸素,不像台灣廟宇般雕龍畫鳳,但神龕裡供奉的神明塑像卻非常類似,前面幾尊應是漢人的神明(如三太子),只有最上面那尊才是「番太祖」。

 「番太祖」的雕像濃眉大眼,手持番刀,威風凜凜地端坐著,看來已被香火燻過相當時日。比較特殊的是雖然名為「番太祖」,但卻頭戴清朝官帽、身穿清朝官服,想來應該是曾經幫助清朝對抗泰雅族原住民有功而受封的關係。

 住在蜈蚣社區的平埔族為噶哈巫族Kaxabu,這尊番太祖就是一直在庇佑他們的先祖,原本輪流在各爐主家中供奉,輾轉流離,直到2014年,族人齊心募款建廟,番太祖才有自己固定的家。

 關於噶哈巫族的來歷,番祖廟旁的「歷史尋根追記紀念碑文」(2017年)說,該族過去歷史因無文字記載,無從查考,經數次虔誠請示埔里鎮上醒靈寺的恩主公,神明諭示,本族原始祖先為「雅維茲泰洋」,族名為「噶哈巫」,活動時間自明朝太和元年至今約三百三十餘年。

 在荷蘭殖民政府來台之前,已有族人定居於埔里赤崁眉溪愛蘭台地。始祖「雅維茲泰洋」熱心照顧族人,並教以耕作等技能。至十七世紀後,漸與漢人和其他族群接觸,相互融合頗受人愛戴,眾人尊稱他為「原始鼻祖」(即「番太祖」)。

 對剛剛去過醒靈寺的我們來說,請教恩主公「我們的祖先從何而來」,似乎不太好作為「確證」。綜合國家文化記憶庫(2021年)及維基百科的說法,噶哈巫族應是在清朝道光年間,從西部新社、石岡遷移過來的平埔族,在埔里盆地東北的眉溪建立了蜈蚣、守城、大湳與牛眠四部落,被稱為「四庄番」。番太祖是他們的共同信仰,驍勇善戰的他曾擊退泰雅族,保護族人安全。

 要相信哪種說法,就根據個人的判斷與喜好。我們離開番祖廟後,在社區裡閒逛,沒遇到什麼人,但從活動中心及民居牆上的彩繪仍可看出,這裡的環境和生活的確跟台灣大部分的鄉村都不太一樣,特別是一張「噶哈巫族聯合大過年」的海報,邀請大家在2024 / 12 / 14來參加他們特有的過年儀式和活動,很顯然,他們已開始重視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承,並引以為榮。這當然是好事。

 離開蜈蚣社區後,我們來到松雨亭藝文咖啡館喝下午茶。坐在戶外,喝著主人精心製作的咖啡和甜點,看著眼前的山巒,還有不時從埔霧公路經過的車輛,想起今天來埔里的閱歷,從烏牛欄戰役紀念碑到醒靈寺,再從振松季米粉湯、蜈蚣社區的番太祖到松雨亭藝文咖啡館,也是一個相當繁複的旅程。

 每天,都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人生。但願,能經常為自己選擇的人生感到滿意。

 (文:2024 / 12 / 22  照片:2024 / 12 / 3)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