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27 每月扶鸞三次的醒靈寺

瀏覽次數: 80

  在從愛蘭橋進入埔里市區時,往左上方看,可以看到高地上有一座寺廟。那天,終於在半路迴轉上山,來到位於高崖上的醒靈寺。

 雖然名為「寺」,但神龕裡供奉的卻是關聖帝君(關公)、孚佑帝君(呂洞賓)、司命真君(灶神)三位道教的神明;廟前花木扶疏,景色宜人,但卻又有不少日式的石燈籠和兩尊狛犬(聽說是從以前的能高神社遷移過來的),雖然組合有點奇怪,但也讓人覺得它很有包容性。

 醒靈寺不是佛寺,但也不同於台灣常見的道教宮廟,它的來歷也頗為特殊,根據記載:1901年,埔里民眾林李金水為幫母親戒除鴉片毒癮,在家設神壇供奉關公,藉神明的力量為母親戒毒,後來母親果然痊癒。口耳相傳後,信眾越來越多,遂創建廟宇,名為「改化堂」。1917年埔里發生大地震,廟宇倒塌重建,改堂號為「醒化堂」。1949年,因原廟太狹隘,又到現址重新擴建,並改名為「醒靈寺」至今。

 所以,它跟台灣很多以「某某堂」為名的宮廟類似,是以鸞堂信仰為主的道教寺廟。鸞堂信仰又稱「儒宗神教」,以弘揚儒道教化,勸世勸善為主,多供奉三恩主或五恩主,在日治時期與助人戒除鴉片煙癮關係密切。

 不少清代的台灣書院,在日治時期失去教育功能,也都轉化為「儒宗神教」的鸞堂,我在參觀南投藍田書院 、西螺振文書院的文章裡,也都提到這個問題。

 醒靈寺主祀的不只是關公、呂洞賓、灶神三恩公,寺內還高懸一匾,題辭曰:「醒世飛鸞化十方,靈威赫赫救迷茫;寺鐘警夢三千界,惠及福天一瓣香」。而旁邊的牆壁上也有「儒宗神教法規十二則」,在在顯示它其實就是一個鸞堂。

 更讓我驚訝的是,寺中居然貼出農曆10月3日、13日、23日諸神降臨,透過扶鸞撰寫勸世詩文的告示。好奇的我因而向寺中的一位人員請教,他說他們寺裡每個月的農曆3、13、23三天晚上都會舉行扶鸞儀式,由路過的神明降乩惠賜詩文。

 我對他說我以前去宜蘭的新民堂(是從大陸引進扶鸞的第一間鸞堂),看過鸞筆與鸞桌,但因扶鸞手續太繁複,他們已不再舉辦,想不到這裡還定期舉辦,而且一個月還舉辦三次。

 他大概覺得遇到了知音,所以特別帶我們到一組照片前,向我做進一步說明:扶鸞儀式的三個要角是正生、副生與唱生(都穿深藍色長袍),在經過一定儀式神明降臨後,正生與副生即手持鸞筆在撫平的沙盤上「自動書寫」;寫好一個字,唱生即唱出該字是何字,做個紀錄;然後撫平沙盤,再寫另一個字。如此反覆進行,直到神明交代完畢。隔天,再將神明所賜詩文謄錄在黑板上,由唱生做進一步解說。

 這不僅是一個相當繁複的過程,其中還存在著某種神祕性,譬如神明所賜詩文多為七言絕句,正生和副生如何日復一日「自動書寫」出那麼多詩句?紀曉嵐曾在《閱微草堂筆記》裡提出這個疑問,我也分析過。但現在則認為這是一個宗教信仰的問題,對「不可知」的現象,最好不要自以為是、大言不慚地說東道西。

 寺方人員還鄭重其事地邀請我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逢三的晚上來參觀他們的扶鸞儀式。我不置可否地說聲謝謝,忽然又覺得自己的興致並不是很高。但建議他們應該把扶鸞儀式的過程錄製成錄影帶保存。

 在寺內外繞了一圈,看看高崖下的埔里市區與遠方山巒,想起剛剛去憑弔的烏牛欄戰役紀念碑,感覺人世蒼茫與自身的渺小。步到寺外,那位寺方人員騎摩托車趕過我們,停車說:「歡迎再來!」然後指著兩座石燈籠間樓出遠方的三個山峰,說:「中間那座就是合歡山,下雪時這裡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啊……合歡山,」我若有所思地在口中喃喃低語。

 (文:2024 / 12 / 20  照片:2024 / 12 / 3)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