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23 難忘賽德克:在清流部落的點滴

瀏覽次數: 78

 2021年4月,我們從台中到惠蓀林場遊覽時,在半途看到一座橋邊有「清流部落」的指標,雖然好奇,但還是直接去惠蓀林場。回程時又覺得時間有點晚,心想以後再去瞧瞧。

 回來後上網了解,大吃一驚!「清流部落」竟然是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最大的抗日行動——第一及第二次霧社事件後,倖存的賽德克六社遺族298人於1931年被日本政府強迫集體遷徙到這裡所形成的部落。

 部落原名「川中島社」,因為它是塊被北港溪、眉原溪與阿比斯溪三條溪流包圍、貫穿的一塊土地,平原居多。雖然便於集中監視,但過慣高山生活的賽德克族遠離祖居地來到平地後,就發生水土不服,因此而染病或自殺者亦復不少。如此過了一二十年,台灣光復後,川中島社更名為清流部落,賽德克族人也無法回到他們的祖居地(已被日本政府分給其他原住民),只能在此定居。

 當我們在5月8日專程前來,除了在入口處的橋邊看到一些標明為賽德克的馬賽克壁畫,還有進入部落半途路邊的一個具有原民特色的聚會廣場外,其他的民居、農作、路人,跟南投多數偏鄉的景致其實沒什麼兩樣。

 然後,我們來到部落主幹道尾端靠近山邊的地方,看到一個紀念碑,上面寫著「霧社事件餘生紀念碑」,是民國89年立的,「餘生」指的是被殘殺殆盡後存餘的賽德克人、或者他們在此苟存的人生,含意令人鼻酸。但奇怪的是,紀念碑兩旁為什麼立著上書「奉獻」二字的日本寺廟的石燈籠?讓我一時無法參透其中奧義。

 紀念碑旁有一座「餘生紀念館」,一位解說員正在向一群來參觀的原住民中學生看圖解說霧社事件。我們兩個老漢人不想打擾他們,自個兒離群瀏覽。很多照片是以前在別處就看過的,但有一張引起我特別的關注:「霧社事件餘生者後裔『為英勇祖先祈禱文』」:

 「你們反壓迫、反奴役地成就,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我們獻出了無數先人及兄弟姊妹們的寶貴生命,那是為我族祖信尊嚴而戰不可避免的……我們將秉持著您們的精神生存下去,絕不懼怕、退縮……」

 我們也祈禱賽德克族餘生者的後裔能秉持祖訓,開創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最後,我們來到社區的活動中心,看到中心外頭唯一的流動攤販,攤主是一對賽德克的老夫妻。在姥姥的熱情招呼下,我們上前觀看,發現發財車的兩邊貼了很多「廣告」,才曉得她叫彭鳳珠,年輕時候就像一位美麗的公主。

 在姥姥的遊說下,我們買了她手做的無患子肥皂,又蒙她熱情相贈自做的麻糬與漬梅,拍照留念,更邀約我們改天帶更多朋友來,到她家享用賽德克風味餐。真是盛情可感,也成了我們跟賽德克人一次難忘的邂逅。

 (文:2024 / 6 / 8  照片:2021 / 5 / 8)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