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義鄉地利村逛完街道,見時間還早,我們聽從布農少女的建議,再到更裡面的雙龍瀑布和七彩吊橋看看。
結果車子需停在越過濁水溪後的停車場,然後搭部落的接駁車上山。剛剛在達瑪巒藝術工坊那邊並沒有看到什麼遊客,想不到這裡偌大的停車場已快停滿了車(還有幾輛中型遊覽車),有可能是直接來雙龍瀑布區遊玩的遊客。
其實我們對瀑布、吊橋興趣不大,只是跑了遠路過來,在了解部落的種種後,順便過來瞧瞧。但對多數人來說,瀑布和吊橋可能才是吸引他們的熱門景點,至於布農族?也許只是一個引不起興趣的族群或名詞而已。但人各有志也各有所好,只要彼此尊重、各行其道、不互相妨礙就好。
搭接駁車上山,下車後才知道還要走1.5公里的山路,妻子的登山杖放在自家車子上忘了拿,感覺有點為難。幸好我們等了一下,又遇到專門載老人及行動不便者再上一程的接駁車,但到了最終站,發現離瀑布吊橋區還有五百公尺。
我和妻子面面相覷後,決定既來之,則走之。一路上坡,沿途行人還不少,但年紀跟我們差不多的卻沒幾個。好不容易到了景區,遠遠望去,高懸在山谷間的七彩吊橋和從更高處傾瀉而下兩段瀑布果然壯觀,讓人疲累盡失。



看了旁邊的介紹才知道,雙龍七彩吊橋長342公尺、最深110公尺,是全台灣最長、最深的吊橋,2020年才開放。緩緩走過吊橋,在對岸平台上仰觀水勢浩大、瀑聲隆隆的兩段瀑布(故名雙龍),讓人不知不覺就融入大自然的律動裡,忘卻塵世的各種掛念。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遊客千里迢迢來到這裡?除了慕名,因為它最長、最深、最熱門外,恐怕也有想親近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這個最難以清楚表述、而被誤認為庸俗的原因吧。


聽說布農族所獨有且非常好聽的八部合音,就是他們模仿山林裡瀑布與溪流的迴聲,還有蜜蜂在中空巨木中的嗡嗡聲而發展出來的;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只能讓人發展出相應的生活技能,也會對生命產生不同的認知。老來四處走動的我,除了認識不同的族群、歷史與文化,恐怕也要多多接受大自然與各種生存環境的洗禮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