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第一次去,看了一些東西,覺得很有收穫。但回來後不久,卻發現自己其實錯過了某些更重要的東西。如果地方不遠,就會找個機會再去看看,台中南屯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我出生後在台中住了近二十年,也有不少親戚,記得去過番社腳、豬哥庄等地,但南屯市區卻沒去過。在北屯買了房子後,2021年5月,終於去了南屯老街,參觀萬和宮、麻芛文化館,也品嘗了林金生香研香所的麻芛拿鐵與麻芛太陽餅,總算對南屯多了點認識,感覺很不錯。
但後來當我沾沾自喜地說,我去過南屯的麻芛文化館,也看到小時候用過的「屎篦」時,有位老台中卻問我有看到犁頭店嗎?知道南屯有「穿木屐躦拉狸」的習俗嗎?被問得汗流浹背,因我連什麼是「拉狸」都不知道(拉貍的台語lâ-lí,是穿山甲的俗稱)。
於是在去年12月初,我們又先到南屯老街去中飯,然後去尋找犁頭和拉貍。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可見農夫用牛犁田。我北屯住家附近的四張犁公園,入口就有四個犁為標誌,一個「犁」是由犁頭、犁底、犁壁三部分所組成,犁頭又裝有木頭骨架,它是過去耕田必備的農具。
南屯舊地名叫做「犁頭店」,因為它是彰化到豐原的交通要衝,鑄造犁頭的打鐵店鋪與販售農具的店家很多。但在農業現代化後,連水牛都很少看見,南屯還有在賣犁頭的打鐵店嗎?
我們懷著尋寶兼探險的心情,在南屯老街上四處張望,從萬和路到南屯路,看到台農57號冰烤地瓜、中南糙米麩、阿爸の店、阿嬤の店,然後眼睛一亮,看到一個巷口的牆壁上有兩個壯漢赤膊打鐵的彩繪,旁邊就寫著「南屯犁頭店」。
店面在南屯路上, 「慶隆犁頭店」的招牌下有一排加框的退色照片,似乎在訴說它往日的榮光。店內堆滿了鋤頭、鐵鏟、鐵耙、鐮刀、菜刀、鐵鉤等鐵鑄器具,但就是沒看到犁頭,也沒看到店家。心想早就沒有人用牛犁田,哪裡還需要犁頭?雖然有點遺憾,但也總算找到了犁頭店。
至於「穿木屐躦拉狸」,故老相傳,南屯地區原本有很多飛禽走獸,但在漢人來開墾後,很多動物都遷移或消失了,只有居住在地底或洞穴裡的拉狸(穿山甲)留下來。全身覆蓋鱗片的穿山甲自古就被視為靈獸,能為地方帶來吉祥,但牠們有冬眠的習慣,因而形成每到端午節時,村民就穿上木屐,用力踩踏地面,透過巨大聲響震醒穿山甲,讓牠們活動起來,開始翻土、鬆土,增加農作物的收成;另一方面也期待村民能像穿山甲一樣「翻身」,有更美好的未來。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而美好的傳說,近年來,「穿木屐躦拉狸」已成為南屯地區越來越熱鬧的端午節民俗活動。我們雖然無緣參加這種活動,但看到很多地方都有穿山甲的公仔或壁畫、彩繪,成為南屯的特殊地景,覺得很有意義。特別是南屯國小校門的圍牆上一長幅有關穿山甲故事的可愛彩繪,讓孩子們了解自己家鄉有過什麼故事,不正是最好的鄉土教育嗎?
上次來幾乎沒看到什麼穿山甲圖案,這次來卻發現到處是穿山甲的圖案。也許這正驗證了一個智者所說的:「我們的眼睛通常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東西。」
(文:2025 / 1 / 6 照片:2024 / 12 / 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