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51 從麻芛文化館到林金生香研香所

瀏覽次數: 34

 從台中北屯的家走74號快速路,20分鐘就到南屯老街。雖然自稱是台中人,但卻是生平第一次來到南屯老街。

 老街上的萬和宮,是臺中市四大媽祖廟之一,它始建於1684年,更是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因為舊名犁頭店的南屯,是台中最早開發的地區。萬和宮雖經數次整修,但仍保有台灣傳統廟宇的特色,不只香火鼎盛,也處處可見複雜細緻的雕工、木作與壁畫。

 廟埕前搭了一個戲台,上面寫著「萬和宮字姓戲」,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字姓戲」,好奇上網搜尋,才知道所謂「字姓戲」是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由在地各姓或各宗族輪流邀請戲團來到地方上酬神,萬和宮是目前台灣仍保有這項賽會的少數地區。

 它從農曆3月21日開演,首日為漳州戲、22日廣東戲(即潮州、嘉應州、惠州等)、24日泉州戲、25日汀州戲,接著是各姓氏的字姓戲、謝神戲與兵仔戲,持續2個月,不僅歷代不斷,而且信眾陸續增加,還從早期的12字姓增至28字姓。我們來的那天應該還有演出,可惜時間不對,失之交臂。

 在萬和宮旁的廖記麵線吃了綜合麵線及一些小菜後,我們就到萬和宮文化大樓的「麻芛文化館」參觀。我小時候經常吃母親煮的麻芛湯,成了我懷念的滋味,因而對麻芛情有獨鍾。

 在農業社會,黃麻是重要的作物,可以製作麻繩和麻袋,曾被大量種植。但台中南屯並非唯一產地,它特殊之處是以原本要被拋棄的黃麻嫩葉做食材,調理出可口的消暑聖品——麻芛湯。麻芛湯的製作頗費工夫:需先去除葉脈,反覆搓揉葉片去其苦水,再勾芡煮成湯,加入地瓜和小魚乾,始成清涼降火的夏日佳餚。小時候母親若煮麻芛湯,根本不必再煮其他菜餚,光靠它拌飯就能吃個兩三碗。

 在「麻芛文化館」內,除了看到黃麻如何隨著移民從大陸來到台灣,它在台灣的栽種、收成、加工成麻繩和麻袋的產業,還有台中特有的麻芛湯外,又發現一幅介紹「屎篦」的圖文。一般人也許會覺得莫名其妙、甚至噁心,但卻也勾起我一段特殊的回憶:

 所謂「屎篦」,其實是一小段曬乾剖半的麻桿。我小時候有一次到鄉下的親戚家,因內急而到搭在稻田邊的茅廁大便。在解脫之後,卻遍尋不著在家裡慣用的粗草紙,只發現地上一個小桶子裡擺了好多短麻桿。即使當時年紀小,但也能馬上會意就是要用它來揩屁股,在入境隨俗地用了兩枚後,雖然還是覺得「不乾不淨」,但也只能作罷。它也因而成為我一個非常奇特的童年經驗。如今目睹舊物,不覺莞爾,也感謝時代的進步,讓我們能擺脫「不乾不淨」的生活。

 參觀完「麻芛文化館」,到老街的「林金生香研香所」喝台式下午茶。「林金生香」是南屯知名的百年餅店,其第五代傳人在繼承傳統的糕餅作法之餘,更研發創新的口味,將原本只用來煮麻芛湯的黃麻嫩葉曬乾磨粉,添加在咖啡與糕餅中。我們點了麻芛拿鐵搭配兩個太陽餅(麻芛、麥芽口味各一)及一小碟麻芛果凍與餞龕糕。品嘗之後發現別有滋味,覺得應該給予肯定與喝采。

 也許這就是「文明」,但我想在享受文明的成果時,如能了解前人在這方面曾經有過的「文化」,那生命將更踏實、也更有深度。

 (文:2024 / 12 / 23  照片:2021 / 5 / 9)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