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49 二七部隊紀念碑.干城.童年

瀏覽次數: 146

 11月下旬,懷著有點沉重的心情,從台中北屯的住家開車來到公園東路和南京六街交口的干城公園,為的是來看一座特殊的「二七部隊紀念碑」。

 象徵夢想、和平與熱情萌芽種子的黃、綠、紅色燈泡,被一雙張開的雙手圍繞呵護。這是為了紀念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台中地區的熱血青年組織二七部隊,站出來保鄉衛民,抵抗不義政權的事蹟。由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籌資興建,再捐贈給市政府,用意在於希望大家「正視傷痛,才能昂然向前」。

 「二七部隊」的名稱是為了紀念1947年2月27日,因公賣局查緝私菸產生衝突與死傷,台灣民眾久積的怒火被引爆的那一天。紀念碑的環形基座上,依序羅列了隨後在台中地區發生的大事記:

 3/1:楊逵、ˋ鍾逸人等人印製傳單約一萬份,於台中市街道發送,倡議隔日召開市民大會。3/2:於台中戲院召開市民大會,數千人參加,會中推舉謝雪紅為大會主席。會後展開遊行示威,包圍警局及憲兵隊等多處公署,並接管武器。3/3:國民政府軍出動武裝卡車,於街道開槍掃射,與民軍在教化會館展開激烈槍戰。當日上午,謝雪紅於市民館成立作戰本部。

 3/4:民軍攻下干城營區(本紀念碑現址),匯集各處接收武器,成立「二七部隊」,並推舉鍾逸人為部隊長。成員包括青年、學生、高砂隊(原住民)與二戰後退伍的台灣籍日本兵等四百餘名。3/5:在政府全面失能狀態下,二七部隊擔起台中市的社會秩序維護任務。不少女性協助傷患救護,及煮飯、包飯糰等後勤補給工作。3/12:獲悉國府軍隊21師逼近台中,為避免在市區引燃戰火,波及市民,二七部隊決定撤退埔里。(在埔里又有一個烏牛欄之役紀念碑,我也去看了,下次再談)。

 關於二二八事件和二七部隊,議論者多,我小時候也聽父親說過一些,每個人各有立場、各有關注與想發揮的重點。但既然來到紀念碑前,我就以它的描述為準。但對這個地方,我可能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在離開台中到台北念大學前,我就一直住在這附近。

 在紀念碑旁的一大片區域,以前叫做干城營區,在日治時期,是日軍的練兵場、射擊場與營房。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稱為「干城營區」。如前所述,在二二八事件中,曾被民軍攻佔,成為「二七部隊」駐地。

 以前,營區附近有富台新村等眷村,及練武、尚武、精武等與軍隊有關的三條路。我在讀小二時,家從樹仔腳搬到台中市區,就住在尚武路,記得是先向一個外省婆(應是軍眷)租屋,幾年後再買下來改建。我讀力行國小時,有一半左右的同學是眷村子弟。

 當時那個地方龍蛇雜處,多數人都在為能有一個安飽的生活而辛勤工作著。記得讀小學三、四年級時,干城營區在徵人去挖寶——從地下挖出螺絲、彈殼等各種金屬零件,一個一毛錢,更貴重的就更多錢,現繳現領。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干城營區,也去挖了好幾天,領了幾毛錢,買了金甘糖,和弟妹分著吃,享受難得的幸福。

 站在「二七部隊紀念碑」前,想起小時候蹲在大太陽底下的干城營區地上,用一根金屬湯匙奮力挖土,然後因吸吮金甘糖而露出滿足笑容的少年的我,心情頓時變得很複雜。

 也許,無知是一種幸福;但也許,在知道一些事後,就會失去那種幸福,而想去追求另一種——也不知道是否會更幸福的幸福。

 (文:2024 / 12 / 14  照片:2024 / 11 / 22)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