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47 不一樣的東勢:楊英風與魯班

瀏覽次數: 128

 我的高中同學中,有三個東勢人、一個卓蘭人、一個石岡人。

 前一陣子,聽一位東勢的同學提到,在從豐原、石岡進入東勢的東勢大橋的橋頭,有四座楊英風的雕塑作品。我聽了甚感驚奇與汗顏,因為不管是從石岡或新社到東勢,我來回路過東勢大橋不下二十次,還經常在橋頭等紅燈,卻都沒注意到橋頭有楊英風的雕塑作品。

 那天到石岡去參觀石岡水壩和漢番界碑時,特地在石岡這邊停車,然後步行到橋頭,果然看到左右兩邊的橋頭各有名為「飛龍」的巨型雕刻。

 作品完成於一九六二年,每座高二公尺、寬三公尺,據楊英風的作品規劃構想說:「飛龍在天,奔騰夭矯,來去倏忽,其健無倫。龍形象馬,古有龍馬之稱,龍馬精神,世喻雄建。……東豐(勢)大橋,虹臥大甲溪,雄踞東勢,扼東西孔道。橋頭鎮以龍馬,非僅增橋樑之壯觀,抑且寓祥瑞利民之意焉。」

 細觀龍身上還飾有殷商時代的紋飾,讓人覺得既神秘又威嚴,為東勢大橋增添不少藝術的美感與穩健的心理平衡作用。

 在靜靜觀賞並含攝龍馬雕像的心靈意象後,以後再經過東勢大橋,望向橋頭,心裡想必會覺得更溫馨與踏實。

 既然來到了東勢,我們就順路前往位於匠寮巷的巧聖先師廟參觀。該廟主祀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祖師的魯班(公輸班,春秋末年魯國的著名工匠),據信是台灣主祀魯班的開基祖廟。2016年的報導稱全臺主祀魯班的廟宇有三十四間,由此廟分香出去的就有二十四間。

 為什麼這裡會出現全台最早的巧聖先師廟呢?原來當初清廷為了造船而在各地開辦軍工寮,東勢因附近有大雪山林場,又可利用大甲溪航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官方即派遣匠首鄭成鳳率領軍工百餘人從廣東來到東勢,搭建匠寮,開始伐木造船,這也是東勢開發之始。

 因臨近原住民居地,為保平安,乾隆四十年遂在匠寮附近搭建簡單小廟,奉祀魯班仙師令旗,入山前先到廟內祭拜,祈求平安。後來又陸續改建,漸具規模。1960年代,東勢因為木業興盛而繁榮,廟宇附近酒家林立,紙醉金迷。但隨著林業的衰退,鬧區轉移,匠寮巷也跟著沉寂,不過並未損及巧聖先師廟的威儀。

 我們來時看到的巧聖先師廟是2004年新建的,廟埕入口沿路鑲有木匠所用的規矩圖案,進入廟內,可見兩邊牆壁有五十多面東勢伐木開發史的雕刻;舉頭可見杯煙熏得發黑的「巧奪天工」匾額。

 神龕裡供奉的除了巧聖先師魯班外,還配祀有泥水工程業祭拜的荷葉仙師與鋼鐵工匠業祭拜的爐公仙師。兩邊的柱子上則刻鏤著對仙師們表達讚美與敬重的對聯,讓人看了覺得既莊嚴又溫暖。

 二樓還有一個文物館,陳列著十二生肖等木雕作品,以及台灣各地匠師所使用的各種器械,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給,也增加了不少知識。

 來過東勢多次,這次來看了楊英風的作品與魯班的廟,也了解一些歷史,感覺就特別有意思。

(文:2024 / 10 / 11  照片:2024 / 8 / 11)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