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46 石岡水壩.漢番界碑.客家文化館

瀏覽次數: 96

 以前從台北或台中到東勢,走國道四號,都會經過石岡,但很少停留。那一天忽然心血來潮,想多認識一下這個過去無緣的鄉鎮,於是從豐勢路轉個彎,沒多久就來到了石岡水壩風景區。

 遠遠看到攔住大甲溪的水壩壩體,幾串水柱如青龍吐水從開啟的閘門傾瀉而下˙頗為壯觀。水壩旁綠草如茵,老樹參天,不少紅男綠女倘佯其間,好一幅風光明媚、其樂融融的浮世風景畫!不禁為以前路過卻總是錯過此情此景感到有點遺憾。但還好,今天終於來了。

 看了介紹才知道,興建於1974年的石岡水壩,是提供大台中地區民生、農業與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區。在921大地震中,因附近地形隆起與偏移,石岡壩受到毀損,後經緊急搶修,一年後才修復。

 我們走上壩頂,聽說在豐水期時,水壩上游會攔水成一個美麗的湖泊,但我們在今天看到的卻只是露出很多沙丘的淺水河道,這就真的感到有點遺憾。

 走到壩頂通道的尾端,可以看到刻意保留下來的在地震中坍塌的溢洪道,讓我們對大自然的威力悚然於心。而在旁邊也看到重修時增闢的供洄游魚類返鄉的魚道,又讓我們對人與自然要如何和諧共存多一點期待。

 在水壩對岸有一個類似小公園的921紀念地,以裝置藝術呈現此一時空在那一瞬間出現的天崩地裂。抬頭仰望無際的藍天,頓感宇宙之浩淼,自己應該時時自覺渺小、心存謙卑。

 離開水壩,在石岡市區繞了一下,我們來到土牛國小。以前一直以為這裡是因為有一個類似水牛的地貌而得名,但最近才知道,「土牛」指的是清朝時漢番分界的一個標記。

 清朝初年,漢人來台拓墾漸多,經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從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間,地方官員多次劃定「生番界址」,並立石開溝,設置「土牛溝」、「土牛堆」,阻止漢人越界開墾。現在土牛國小內就保存有一座乾隆二十六年彰化縣知縣所立的一塊「民番界線碑」。

 雖然字跡模糊,且用玻璃護罩防止進一步風化,但據說是全台唯一現存的「民番界線碑」,彌足珍貴。我們瀏覽碑旁一些歷史圖文資料,發了一點思古之幽情。

 接下來,我們轉而到附近的土牛客家文化館。以前曾帶家人來過,但就像普通觀光客不求甚解地走馬看花,這次終於注意到(或以前看過卻忘了),它原是石岡地區客籍移民最大望族劉家的夥房,在921地震中受損嚴重,後與政府單位合作重建,成立土牛客家文化館。

 文化館除了展示劉家原有的珍貴文物外,更增加了不少對台中地區客家族群歷史與生活的介紹,讓我們又增加了很多見識。

 原本對石岡一無所知、相當陌生疏離的我們,在路過時停下腳步,花點時間看看,就能因親近它、認識它,而對它有了感情。石岡,終於不再只是個地名。

 (文:2024 / 9 / 17  照片:2024 / 8 / 11)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