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度山台地的南端,站在雕有兩朵白中透黃(紅)的五瓣緬梔花、下面刻著「瑞井紅磚小鎮」的矮牆邊,感覺天上的藍天白雲逼得很近,而且又乾又熱。
以前從來不知道在如此偏僻荒涼的山上,居然會有這樣一個頗有歷史、而且不小的聚落。
它其實不是「小鎮」,以前是屬於台中縣大肚鄉的瑞井村,現在屬於台中市,卻降級為瑞井里,但大家還是喜歡稱它為感覺較有歷史底蘊的「小鎮」。
「瑞井」,表示這裡有好井,所謂「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根據《彰化縣誌》記載,瑞井舊稱井仔頭,當地有三處湧泉被先民做成三口古井,道光年間就有聚落形成。
「紅磚」,是因為這裡有很多紅磚屋,它們比傳統的土角厝要來得高級,顯示這裡在過去就是一個富庶的地方。
我們在社區的信仰中心瑞安宮前停車,先四處逛逛,發現很多紅磚屋的牆上都有彩繪。現在台灣很多社區都有彩繪,除了美化環境,也有招徠觀光客之意,但能不能吸引人就各憑造化。
我覺得瑞井街頭巷尾的彩繪還頗具特色,除了有相當的藝術水平外,還會運用童年玩的「尫仔標」造型來讓人發思古之幽情,而畫了很多紫斑蝶,則在提醒大家這裡曾是台灣紫斑蝶遷徙經過的路徑。
不時出現的斷垣殘壁,還有閒置空間的利用,譬如在有著煙囪的紅磚屋前,隔出一塊小草坪,栽一棵應景松、放一個石燈籠、站出一個行腳僧,所營造出來的美感就會讓人有意外的驚喜。
但最重要的是要去看那三口古井。本以為就在村莊裡面,想不到竟然是在離村莊有一段距離的山谷裡。三口井是「每況愈下」而且功能有別:第一口井位於最上方,是居民的飲水井;第二口井是做為第一口井不足之需的儲水井;第三口井在最下方,則是居民洗滌衣物的地方。
以前的挑水步道如今已改為由石階、枕木、鵝卵石鋪成的生態步道,兩旁還有林木成蔭,但因天熱,走了一二十分還是開始流汗。終於來到第一口井,井旁有一個汲水幫浦,我和妻子打出一些水來洗手洗臉,覺得水很清澈、沁涼,的確是好井。
看完了第三口井後,一路上坡往回走,又是汗流浹背,覺得有點吃力。想起先民為了全家人的生活,必須來此挑水,然後走好長一段上坡路,就不得不感佩與同情他們的辛勞。
聽說瑞井還有3棵百年的緬梔花老樹,以及二戰中遭美國軍機掃射的彈孔紀念區,因為天氣實在太過炎熱,就留待下次吧。希望還有下次,哈哈!
(文:2024 / 7 / 7 照片:2024 / 6 / 3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