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甲媽遶境回鑾的那天近午時分,我們從清水鰲峰山的「大肚王國部落廣場」來到了沙鹿的普善寺。
它聽起來像是一間普通的廟宇,其實是兩間廟:二樓是奉祀玄天上帝與地藏王的漢人寺廟,一樓則是建立「大肚王國部落廣場」的平埔拍瀑拉族沙轆社的祖廟。
我們來到廟前的街口,就可看到牆壁上有「沙轆社拍瀑拉族」的彩繪,普善寺兩層樓與陽台的牆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彩繪,還有一則類似七言律詩的「沙轆社歷史觀」。一樓的故事館前兩張具有原民風味的長椅,分別寫著「PAPORA」拍瀑拉族」、「SALACH沙轆社」,讓我們頗感親切。
故事館內一名六十歲左右的男子熱情歡迎我們,知道我們剛從「大肚王國部落廣場」下來,就指著牆壁上的圖文看板,為我們解說關於拍瀑拉族沙轆社的種種。
我冒昧問他是否為拍瀑拉族的後人?他笑笑說「有長山公,無長山媽」(早年只准單身漢人移民來台,都娶原住民為妻),明鄭及清朝時的幾場戰亂,沙轆社人口銳減(乾隆年間且被改名為「遷善南北社」),再加上幾百年來的通婚、漢化,現在已經很難確定誰是拍瀑拉族的後人了。
不過在大家重視本土文化與歷史後,經過各方努力,又點點滴滴找回沙轆社的歷史與生活遺跡,除了成立這個故事館,每年農曆8月2日(拍瀑拉族的過年日),還會在這裡舉辦祭祖活動,由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跳樁米舞及牽田舞。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又去參觀位於普善寺後面的「遷善南北社同興公墳塚」,還有普善寺前小巷中的「拍瀑拉時光綠廊道」,也算對沙轆社多了一點認識。
住在中部海線一帶的拍瀑拉族,可再分為清水的牛罵社、沙鹿的沙轆社、大肚的大肚社、龍井的水裡社等。看了沙轆社後,我們又轉而到龍井,因為這裡也有個「拍瀑拉——水裡社公園」。
來到公園,發現相當安靜,有些兒童遊樂與成人運動設施;但除了公園的名稱及文字介紹外,看不到任何跟拍瀑拉族有關的東西。剎那之間,讓我覺得有些遺憾,但話說回來,已經過了幾百年,也不能有太多的奢望。
拍照留些紀錄,離去前,看著在公園裡走動及附近的人家,只希望因為這裡還保留這樣的一個稱呼,而能讓大家偶而想起,自己跟拍瀑拉族可能有一些藕斷絲連的關係。
(文:2024 / 4 / 20 照片:2024 / 4 /1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