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霧峰的省議會,是我生命中一個可懷念的地方。
六十幾年前,很少人有照相機。我的大表舅是省議會裡的職業攝影師,專門為來此遊覽的觀光客拍照留念。
有一天,母親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從台中來到霧峰,在省議會裡找到大表舅。他很高興,為我們在省議會的入口處拍了一張家族照,還請我們吃飯。
那張珍貴的照片成了我們母子回憶的一個窗口,望進照片,總是能想起很多歡樂無憂的童年往事。
1972年年初,還在讀醫學系五年級的我,是台大大學新聞社的總主筆。我和我們的社長、也是我學長的楊庸一,帶著錄音機來到省議會,進入議場,坐在二樓的旁聽席,感覺好像就要參與一個歷史事件。
當天是台灣地區增額監察委員的選舉日(省議員是選舉人),我們景仰的《大學雜誌》社長陳少廷以無黨身分獨立參選。
看著他站在台上,面對台下的省議員,全程用台語慷慨激昂地發表他對台灣前途與命運的看法和期待(政見),聽了讓人血脈奮張。我們錄下他的演講內容,整理成文章後,就登在《大學雜誌》上(應該是這樣,細節有點忘了)。
它也成了我學生時代一次難得的經驗(可惜那次選舉,陳少廷以一票之差落選)。
今天,利用參觀霧峰林家的空檔,我又來到了省議會。我向妻子提起大表舅幫我們照相的事,然後走進省議會的議場,看著主席台、議員的座位還有二樓的旁聽席,說五十年前的我就坐在那裡聽陳少廷發表他的政見、還有錄音、然後回去整理成文章。
雖然我現在已很少再關心國是,枯者由其枯,榮者任其榮。但往事豈能如煙?我還是為我年輕時候做了對得起自己的事而感到滿意,也自覺問心可無愧。
走出議場,看到一個名為「新台灣人精神」的雕塑作品,作品下的說明:「今天的台灣可以說是一個象徵匯聚多重文化以及具有族群融合意義的美麗寶島,這是身處二十一世紀生活在台灣島上的人民應有的體認。」
題辭人為「林柏榕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五月」。林柏榕曾當過三屆台中市市長,是中部政壇聞人,但他其實也是我就讀台中一中時,初一甲班的英語老師兼導師,他後來的人生路讓我頗感驚訝與奇妙。
然後,我們到以前議員會館一樓的議蘆餐廳用餐,感覺還不錯。走出餐廳,取車,往萊園的方向前行,準備參加已經說好的導覽行程。
有個明確的目標,總是讓人覺得安穩與踏實,即使只是生命中短短的幾個小時。
(照片攝於2024 / 1 /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