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午時分,從台中的北屯區開車到西區的第五市場,在附近找個停車位,然後走到樂群街排隊,為的是吃這裡的蚵仔粥。
終於等到我們,點了兩碗蚵仔粥、一份燒肉、一份雞捲、一份炸豆腐,就坐,然後旁若無人地吃了起來。
我十九歲離開台中北上就學,當時只知道台中有第一市場和第二市場,第一市場有蜜豆冰、第二市場有肉圓等在地美食。雖然自以為對台中舊市區很熟,但第五市場其實也算舊市區,我卻從沒來過,也沒聽過。對以前總以「老台中人」自居,實在有點汗顏。
妻子和我都喜歡吃傳統的市場美食,我覺得那不只是經過長期考驗、物美價廉而已,更有我在意的「公道」。做人、做事、做買賣,都要有個「公道」,有一個公正的尺度。
但所謂「公道自在人心」,我喜歡市場美食,是因為包括它的食物、價格、老闆、老闆娘、跑堂的神情態度,環境、餐桌椅、牆上看板、男女食客等所營造出來的氛圍,都比較接近我心中的「那一把尺」,所以在餐中與餐後,都能有較自在而愉快的感覺。
也因此,第五市場的蚵仔粥就成了我回台中小住時,經常去光顧的所在。第一次去,在找停車位時,才發現「台中文學館」就在旁邊。
大概是七、八年前吧,和妻子到中部旅遊,住在台中市區,那時候因為「台中文學館」剛開幕不久,所以特地來參觀。有台中文學家的常設展和一些特展,印象早已模糊,倒是館中的那棵老榕樹讓人一睹難忘,還在附設的咖啡館喝了下午茶,和妻子暢談台中的種種。但當時根本不知道第五市場就在旁邊。
兩年多來,終於在台中慢慢在地化了,三不五時就會來光顧第五市場的蚵仔粥,吃飽後,就信步來到台中文學館,上個洗手間,然後在老榕樹下小坐片刻。很少再進展館,下午茶也不必喝了,回家後自己泡個咖啡配賣場買的點心,穿著汗衫短褲一邊享用、一邊看自己喜歡的文章,感覺更自在、愜意,也更公道。
終於,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個老台中人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