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10 發生在岸裡大社的原漢演義

瀏覽次數: 27

 走進神岡與豐原交界處不遠的豐圳公園,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特別的雕像:兩個身穿清朝官服的中年人,一個手持一面看板、一個手握一卷地圖,似乎在為某個計畫而熱烈交談著。

 右邊較高大的那位是負責官方與原住民溝通的漢人通事張達京,而左邊矮胖的那位則是中部原住民巴宰族岸裡大社的第三任總土官潘敦仔。兩人應該是在討論修築水圳的事情。

 巴宰族分布於今天臺中市豐原區、神岡區、后里區附近,主要部落有岸裡社、烏牛欄社、朴仔籬社及阿里史社等。我們從北屯過來時,經過神岡的岸裡國小,就是以過去的社名來作為學校名稱。

 康熙年間,岸裡社曾協助清廷平定吞霄社叛亂,頭目阿穆獲得清廷頒贈匾額,並任命他為第一任總土官。潘敦仔(原名敦仔阿打歪)則是阿穆的孫子,也是第三任總土官(乾隆年間被賜姓潘)。

 張達京則是廣東潮州的客家人,二十歲時渡海來台,定居在岸裡社界內。他來時,岸裡社社人正受瘟疫侵襲,死傷者眾,張達京熟習中醫,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活人無數。為表感激,阿穆將女兒嫁給他,其他諸社頭目也都以女妻之,結果,張達京共娶了六名平埔族公主,而被稱為「番仔駙馬」,更被清廷任命為負責原漢協調的岸裡社第一任通事。

 張達京在名分上,成了潘敦仔的姑丈。一七三一年(雍正八年),大甲西社平埔族聯合朴仔籬社、沙轆社等起兵反抗,張達京夥同潘敦仔協助清軍平定亂事,隨後兩人都獲得雍正皇帝嘉賞,頒賜七品官銜與蟒袍官服(前圖為張達京繪像,後為潘敦仔穿官服繪像,此二圖取自網路)。

 兩人的關係因此更加親近,而開始攜手開拓岸裡大社及周遭平原的偉大計劃。

 離開豐圳公園,我們來到豐社一街與大圳路的路口,發現左側有一間大社岸興宮,右側圳溝旁則豎立了一根「平埔族岸裡大社南門遺址」的石柱。

 過去,岸裡大社曾築有環繞聚落的圍牆,還有東、西、南三座門,但並非漢人型式的城門,而只是簡單的隘門,不過門樓早已拆除,只在原址立柱供人憑弔。

 左側的岸興宮看似一間台灣鄉間常見的中等規模的土地公廟,但其實大有來頭。廟內神龕裡供奉的是鍾馗與福德正神(平起平坐),廟牆上的沿革說明「聞之父老云:斯祠創自雍正年間土官潘敦仔、通事張達京之手,距今閱二百年餘矣」。今廟是舊廟傾頹後,又在原址新蓋的。

 岸興宮應該是在潘敦仔與張達京同獲雍正皇帝賜七品官銜前後興建的,它多少也代表張達京的一個心願:希望巴宰族能接受漢文化的薰陶。

 因當時常有瘟疫,而鍾馗是負責抓各種邪魔惡鬼的,福德正神則有保護合境平安的功效,兼祀鍾馗與福德正神的岸興宮也慢慢成為當地巴宰族與漢人共同的信仰中心。

 在岸裡大社南門遺址與岸興宮旁邊有一條圳溝流過,現在水流依然非常通暢,而前方不遠處還可看到控制水量與流向的古老閘門,這又表示張達京在岸裡大社的另一番作為。

 開墾荒地需要水源,巴宰族擁有土地,但卻不懂水利,張達京也不懂,但他懂得到雲林二崙敦請同屬客家人的水利專家廖朝孔到岸裡大社來開水圳,設水門。當然這些水利設施也不是無償供把宰族人使用,而是要「以地換水」——用土地來交換水源。

 離開岸興宮,我們從豐社一街轉向豐社路,不久就在路邊看到「大社潘宅」的指標,它所指的位置雖然已非舊貌,但在旁邊又看到一根「漢人通事張達京舊宅遺址」的石柱,顯見潘敦仔與張達京在那段時間是多麼親近,連住家都在一起。

 潘敦仔與張達京所達成的「以地換水」策略,在廣開圳溝後,漢人得到土地,巴宰族得到水源與農耕技術,剛開始雙方是各取所需、互蒙其利,倒也相安無事。但時日一久,巴宰族人的生存空間就日益縮小,生計變得困難,特別是潘敦仔發現倡議此事的張達京有「公親兼事主」的嫌疑,他就是獲得土地的漢人「六館業戶」幕後的大老闆,因而向清廷提出控訴。

 (最後,張達京被免去通事的職務,改由潘敦仔自己兼任。但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擁有大片土地的張達京及其家族,已成為中部地區的首富。)

 我們沿著豐社路往前走,在一條巷子裡發現一座有尖塔十字架的教堂——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大社教會。教堂是重新改建的,最早是一八七一年,英國傳教士馬雅各到大社傳教,設立教堂,並為巴宰族人治病,它也是長老教會在台灣中部所設立的第一個教會。

 原本信奉岸興宮裡的鍾馗和福德正神的巴宰族人,在土地被漢人侵奪後,有的被迫遷往埔里或退回祖居地三義鄉鯉魚潭,留在當地的族人也因與漢人的嫌隙,轉而改信基督教,最後是全族人都皈依基督教。岸興宮不再有巴宰族人的香火,而成為純屬漢人的土地公廟。

 離開大社教會,經路人指點,我們又來到東北邊一條安靜的巷路邊(忘了路名),看到一大片以潘姓為主的基督教墓園。看著巴宰族人死後的魂歸之處,墳塚上一個個十字架,五味雜陳的心中難免有一番感慨。

 回到台北後,在網路看到一則二○二○年的報導:三百年前,來此開墾的漢人與原住民巴宰族因爭地紛擾,恩怨多年。如今時移境遷,巴宰族後代潘新祺與張達京宗親會理事長張真強等人,日前在大社教會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的成立大會上握手言和,希望後裔族群結束三百年前的怨氣,一同辦理大豐原地區文化活動。

 三百年前,發生在岸裡大社的「原漢演義」如能以這種方式畫上句點,也是值得期待。既然大家都必須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存,那不管以前有過什麼私仇公恨,彼此一笑泯恩仇,盡棄前嫌,攜手共創未來,總是好事。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