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雪見遊憩區的遊客中心往上走,不久就可以在馬路邊看到一個大型的蝙蝠屋。因為幾天前才去雲林水林鄉的黃金蝙蝠生態園區,了解他們為黃金蝙蝠所製造的蝙蝠屋,所以看到這個大蝙蝠屋覺得特別親切。

看了旁邊的解說牌才知道,雪見位於生態學界所說的「霧林帶」,是生物多樣性極高的地區,據雪霸處同仁調查,該區至少有穴居型、樹棲型的蝙蝠二十種,是國內單一地區蝙蝠物種最多的地方。
有鑑於此,同仁在2009年製作了這個大蝙蝠屋,以不同寬度的垂直夾板隔間,及屋頂閣樓等不同棲息空間,吸引各類蝙蝠來利用。

我們到蝙蝠屋下方,朝隔間板往上瞧,因為太暗,看不出什麼端睨。不過猜想裡面應該有不少蝙蝠棲息吧!

然後在森林裡的步道上,我們也看到一些大樹樹幹上,釘著有編號的蝙蝠屋,上面還有棋盤格,似乎給定期來查看的工作人員做紀錄用的。

但更特別的則是獨居蜂旅館。我們在二樓視聽室看完影片出來後,發現旁邊工作室的木牆邊有似曾相識的「獨居蜂旅館」:尖斜的屋頂下有「三層房間」(上面還有一「閣樓」),每個房間裡塞滿了方形、圓柱形、圓筒形的「膠囊艙」,艙中的圓形入口有的用類似白膠的東西封住,有的則還是空的。

我們以前在台北的關渡自然公園裡看過類似的裝置,知道它被稱為「獨居蜂旅館」,但還是覺得莫名其妙。正在狐疑觀看時,一位工作人員親切地走過來,熱心地為我們解說:
世界上有兩萬多種蜂類,會築蜂窩群居且釀蜜的蜜蜂只佔15%,其他85%都是獨來獨往的獨居蜂,但對傳播花粉的貢獻比蜜蜂來得大。獨居蜂的雌蜂通常會利用斷木、土牆、小洞穴或斷掉的竹子等來築巢,繁殖下一代。但因棲息地逐漸受破壞,所以有專業人士就特別為牠們製造這種「膠囊旅館」,供雌蜂繁衍下一代之用。

工作人員熟練地從旁邊一個較小的「膠囊旅館」拉出一層「房間」讓我們觀看:其中一個膠囊房是空的,另三個膠囊房都有幼蜂破繭而離開留下的痕跡。
工作人員說,雌蜂會進入洞口開放的膠囊房,在裡面產卵,並留下一些小截肢動物的屍體給孵化出來的幼蟲當食物,再將洞口封住。幼蟲成熟後結繭羽化,然後破繭而出,穿破洞口,開始牠另一個階段的生涯。

如果雌蜂產了三四個卵,都發育為成蟲,那就會在膠囊房裡結三四個繭。而奇妙的是,最靠近洞口的繭總是先羽化破繭而出,而最裡面的則會等到最後才出來,這也是生物演化過程中一個神奇的奧秘吧。

聽完解說,我們到森林的步道中散步時,除了看到蝙蝠屋外,也發現了一些獨居蜂旅館,在知道關於它們的故事後,就覺得特別溫暖。
(文:2025 / 3 / 9 照片:2025 / 2 / 1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