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40 道卡斯族:從後龍到鎮瀾宮

瀏覽次數: 69

 多次到苗栗後龍,也介紹過一些歷史文化相關的景點,最近才知道,我竟然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後龍的新港社區是苗栗境內最大的道卡斯族部落所在地。

 道卡斯(道卡斯語:Taukat,英語:Taokas)是台灣的平埔族,原居於新竹、苗栗、台中一帶的海岸平原區。位於後龍溪北岸的新港社,分為東西兩社,據日本學者在1931年的調查,「新港社為道卡斯族中保留較古老的風俗習慣的部落」,但後來因為漢化,而逐漸融入閩南或客家的社群中。

 上次回台中,我們下了後龍交流道,直接導航到紫雲宮。紫雲宮始建於光緒年間,主祀的雖然是玄天上帝,但卻是道卡斯族東社的信仰中心,也是過去在收穫後舉辦祭拜祖靈的「牽田祭」,族人聚在廣場上跳「牽田祭舞」的場所。

 當我們抵達紫雲宮時,發現宮旁還有舉行祭典留下的旗幟,牆上還有他們舉辦祭典的彩繪與符碼。近些年來,因為原住民的意識覺醒,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本溯源、認祖歸宗;其實在長期的混居通婚後,不少人都具有原住民血統,譬如前苗栗縣長劉政鴻就自認為是道卡斯族裔,也來參加過牽田祭。

 這種住民覺醒,除了恢復停辦已久的牽田祭外,也盡量尋找已快消失殆盡的道卡斯族原本的語言。所以我們在從紫雲宮往下走時,可以看到不少人家的外牆上都鑲有「103年度平埔族群語言復振計畫——道卡斯族語言復振細部執行計畫」的成果,譬如中文的水,道卡斯語是gyatan,而酒的道卡斯語則是gyakau。

 但這項工作並不容易,不過聽說到目前為止已整理出四百多個基本詞彙。也許有人會說整理這個做什麼?那就要問你了解台灣的過去做什麼?台灣,難道只是供你吃喝玩樂拉屎的地方而已嗎?

 除了認識道卡斯族消失的語言外,我們也從牆上的彩繪曉得道卡斯族的一些生活細節,特別是了解他們很早就用石滬在海邊捕魚,以及用藺草來編織草帽和蓆子等。苑裡和大甲的藺草手工業顯然是漢人從道卡斯族那裡學來的。

 在離開後龍後,我們又沿著國三來到大甲,直奔鎮瀾宮。在宮內右側偏殿看到巧化龍、淡眉他灣、郡乃蓋厘、蒲本步四個人的長生祿位。1770年,漢人欲在此蓋媽祖廟,蓋廟的用地就是這四個人所捐獻的,他們是當時道卡斯族大甲西社的頭人家族。有人說,大甲的台語發音就是道卡斯(TAOKAS)的轉音。

 大甲西社的道卡斯族後來因故集體遷到埔里,在2008年有四十多名族人返鄉尋根,來到鎮瀾宮,看到媽祖感念他們祖先獻地所立的功德牌位,心裡想必是五味雜陳吧?

 「食果子,拜樹頭」,當我在鎮瀾宮熙來攘往的香客中,合掌向媽祖默禱時,心裡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文:2025 / 2 / 18  照片:2025 / 1 / 5)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