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去過新北鶯歌的陶瓷博物館,那是國家級別的;但恐怕很少人知道苗栗公館也有一個陶瓷博物館,雖然只是地區級別的,不過就好比「鄉村維納斯」,也有它動人之處,值得來觀賞。
來後看了介紹才知道,公館鄉早期陶瓷產業相當發達,極盛時期的窯廠多達十八座。「苗栗柴燒文化地圖」更顯示,苗栗的每個鄉鎮都有各式各樣的窯場,像知名的華陶窯,還有我去嘗試手拉坯的春田窯等,苗栗可以說是台灣的「窯之故鄉」。
館中除了展示苗栗窯的歷史、生態及眾多陶瓷作品外,還介紹苗栗的製陶技術、柴燒疊陶的方式,台灣常見的各種窯如蛇窯、包仔窯、八卦窯、登窯、四方窯等的實體模型,讓我們增加很多這方面的知識,認識到平日所用的碗盤瓶甕與精緻的陶瓷藝術品,也像其他行業都有其特殊的技藝,經驗的累積與傳承。展館有兩層,空間頗大,也很安靜,因為好像只有我們兩個參觀者。
館外還有一個如實體大小的四方窯,我們走進裡面,感受一下內部結構跟配備,也覺得蠻有趣的。
苗栗陶瓷博物館跟販賣苗栗在地農產品的穿龍驛站,還有奉茶亭、工藝坊等其實是相連在一起,而成為一個文化園區(苗栗特色館?)。但可能是地方太偏僻、部分區域在整修、又缺乏知名度,來參觀的人很少。當天除了我們外,很大一片區域內,只看到其他四、五個人。
又到吃飯時間。我們到公館街上一家頗有名氣的「陶之飲」——三代傳承的客家餐廳用餐,雖然在巷子裡,但門口用一些陶瓷器布置得頗為典雅。更特別的是它沒有印好的菜單,而只有臨時用手寫的當日提供的十種左右的菜,也沒寫價格。好奇詢問一道菜多少銀兩?夥計笑著回答他們是看人數再決定分量和價格,白飯免費。
我們不好再問,點了紫蘇鴨肉、客家小炒和鮮菇三道菜,結果比想像的要大盤一些,味道還可以(每人感受不同啦),結帳時發現比預期的還便宜;因為鴨肉和小炒沒吃完,因而跟老闆商量,我們只有兩個人,不好煮飯配這些剩菜,是否可以買一碗白飯?想不到老闆竟說不用買,店裡白飯是免費的,而且竟然給我們包了兩大碗。真是太感謝他了!也讓我們再度感受鄉下人的善良與可愛。
然後,懷著愉快的心情去找「陶色公路」。在陶瓷產業日趨沒落的今天,公館鄉開始將陶藝觀光化,不只設立陶瓷博物館供人參觀,更將沿山道(苗119甲線)及後汶公路(台6線)各一段打造成「陶色公路」,由當地陶藝家捐出價值數萬元以上的作品,布置在公路兩旁,讓過路的人車能沿路欣賞,或下車細看、拍照。提醒大家:苗栗是台灣「窯之故鄉」,公館有很多歷史悠久的陶瓷廠和優秀的陶瓷工作者.希望大家告訴大家。
我個人對公館最早的印象是父母還在時,曾帶他們和越傭從台中到公館來摘紅棗,我在車上照顧失智的父親,讓母親、妻子和越傭到紅棗園裡摘新鮮的紅棗,順便也買了曬乾的紅棗,大家玩得很開心。2019年,我又和妻子到石墻村去看石墻遺址、揆一樓與尖山村的雙舉人宅。
今天,再度來到公館,去了三個跟「陶」有關的地方,對它終於又多了一點認識。
(文:2024 / 7 / 11 照片:2024 / 6 / 2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