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31 後龍.演講.圓樓.書院.古墓

瀏覽次數: 86

 以前有一陣子,雖然經常到學校演講,但都是自己決定題目。有一次,突然接到一位友人的電話,說她原先答應到一個學校去講一個題目,但後來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認為應該由我去講比較合適,所以拜託我能代打。我再問了之後才知道,演講題目是「客家文化與醫療」,對象是苗栗後龍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學生。

 我不是客家人,對這類議題也很少涉獵,但既然是朋友出面請託,我也義不容辭地答應了。在事先查了一些資料後,就在演講當天早上,和妻子自行開車到後龍的仁德醫專。

 在演講中,我介紹了四位客家籍的醫師(宋瑞樓、徐傍興、廖運範、朱真一)和一位護理師(陳春月)。其中,宋瑞樓是我的老師,廖運範是我們夫妻結婚時的介紹人,朱真一則是多年網友(也是學長)。

 演講完,就順便和妻子來一趟後龍的輕旅行。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後龍這個以客家人為主的小鎮停留。我們先去剛蓋好不久的客家圓樓參觀,它是仿照大陸客家原鄉的圓形土樓型式,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現代建築,主要是用來作為苗栗客家傳統戲曲、音樂、文化等項目的展演空間。

 一進門,就看到一首「客家圓樓」的藏頭詩:「客屬族裔盡秀實,家崇勤樸尚耕課;圓禳礽禔禎無疆,樓啟苗邑萬世昌」,背後的前方則是一個頗為寬敞的客家戲台,以成排成列的椅條作為觀眾席,古意盎然。

 我們先到旁邊附設的餐廳吃客家美食,吃完發現,戲台的椅條上已坐滿了觀眾,好戲似乎就要開鑼。但我們無暇等候,直接上二、三樓參觀,看到更多對客家民間技藝的介紹,感覺這是件好事。

 然後,我們轉到附近的「閩南書院」參觀,這也是新蓋的仿古建築,特別標明「閩南」,似乎有「閩客一家親」,在這裡同受禮遇的意思。書院裡有文昌祠、大成殿、講學堂等,在開放空間裡還有活潑可愛的Q版孔子像,讓我忘情地過去摸摸他的鬍子,和他勾肩留個影。

 最後,我們來到位於台一線與台六線交口附近的鄭崇和墓。鄭崇和,原籍金門,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九歲的他隨父親與族人來台拓墾,先在苗栗後龍落腳,發跡後才遷到新竹。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此墓即是鄭用錫於道光七年所築,同治年間重修過。

 雖然位於交通要道旁,但墓園廣闊,結構完整,墓前左右有文武翁仲石像,另有成對的石馬、石羊、石豬,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前方還有「國定古蹟鄭崇和墓」的石碑碑文,「恩受榮封更享枌榆俎研」、「慶餘積善已看蘭桂科名」兩根石筆柱,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古墓之一。

 因為鄭用錫的關係,道光皇帝還追封鄭崇和為臺灣第一位「鄉賢」,特賜造旗官墓。他能有此殊榮,除了個人服務鄉里的表現外,更驗證了「父以子貴」這句老話。

 因為臨危受命的一場演講,而使我們有了一趟意外的後龍之旅,也算是另一種「寓教於樂」了。

 (文:2024 / 6 / 10  照片:2015 / 5 / 6)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