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24 房裡古城街道上的回音

瀏覽次數: 79

 苑裡天下路雖被稱為苑裡老街,但苑裡其實有更老的街市,就是位於更南邊的房裡(名稱也是來自道卡斯族的房裡社),它也是苗栗縣最古老的街市,而且還被稱為「房裡古城」,因為它曾有土石結構的城牆,東西南北四城門,還有護城河。

 雍正初年,泉州人已來房裡拓墾,並逐漸發展出鹽館、織布、染布等業。後來因閩客衝突、漳泉械鬥,更多泉州人退居房裡,而在咸豐五年(1855年)築城防禦。

 房裡曾經非常興盛,鹽館年銷食鹽二千石,是全台知名的「大館」;也曾是全台第二大染布中心。城內多豪門巨室,現在還保存很好的蔡家古厝即是其中之一。

 但光緒二年(1876年)的一場大火,加上海線鐵路在苑裡街上設站,商業重心轉移,房裡便逐漸沒落了。城牆倒塌、人去屋空、房舍殘破,昔日的繁華已一去不返。

 近些年,在經過一番整頓後,房裡古城已日漸為人所知,而成為一個受矚目的觀光景點。

 我們抵達後,雖然不會預期它能像平遙古城一般壯闊,但卻也覺得它其實一點也不像古城,城牆早已消失,南北城門只在遺址上做些供人想像的裝飾,而標明(北門)護城河的,看起來只是一條水溝。

 但與其失望,不如換個角度和心情來看待:遙想那些先民在老家活不下去了,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黑水溝,來到這裡辛苦打拼,在得到溫飽後,自己出資蓋了座保護家園的城,它當然不如公家蓋的城那樣宏偉和堅固。

 而在被焚毀、商業重心轉移後,又何必再故步自封?每一座城的興衰起落都各有其歷史背景和因由,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又何必和他人做比較?不再築牆而改搭橋不是更好嗎?

 雖然古城已杳、繁華不再,但我們走過的街道和屋舍卻都是乾淨而又安靜的,連已經傾倒的土角厝也都是安安靜靜,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

 偶而出現幾個在地人,但也都各自在做著或想著自己的事,不受我們打擾。我倒是發現一個特殊的景觀:很多房子正門的紅磚牆上都鑲有一個長方形的花朵磚雕,而且每戶人家的花都不同,成了一種很別緻的標記。

 雖然我無法「一日看盡古城花」,但它們卻成了我此行中留下來最美好的印象。

房裡古城的順天宮和「房裡溪官義渡」碑也讓我頗有感觸,留待下次再說。

 (文:2023 / 5 / 18  照片:2023 / 5 / 15)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