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23 石墻遺址.揆一樓.雙舉人宅

瀏覽次數: 65

 苗栗公館鄉的石墻村,是一個有歷史的客家庄。村內有一間廟宇名為「揆一樓」,很特殊的名字。

 細看介紹方知,此廟建於嘉慶年間,原祀武聖關公;道光年間增祀文聖孔子,光緒年間更名為「揆一樓」,樓名取自孟子離婁篇:「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不說「文武廟」,而說「揆一樓」,由此也可知,它的文化底蘊頗為深厚。

 廟旁有一「石圍牆開發二百周年略誌」,簡單介紹本地的歷史:嘉慶22年,粵籍客家人來此向平埔族租得荒地開墾,為了禦盜防洪,在莊園內建築高7尺,寬6尺的石墻,上面種植荊棘樹,石牆外側密植刺竹,外圍再種植一圈棘盤,只留兩個出入口。石墻內有四排房屋,三條縱向路和三條橫向路,因此而被稱為「石圍墻」或「石城」。

 但不幸在1935年的中部大地震中,庄內死傷超過兩百人,石圍墻也應聲倒塌,只剩下幾公尺的遺址。

 在覽讀時還意外發現,我所敬仰的醫界前輩楊日松法醫,竟然是出身於此的客家子弟。也因而對這個客家村落多了不少親切感。

 我們在安靜的村子裡隨意走走,看看留下來的石墻遺址,想像當年大地震天崩地裂的情景,不禁讓人唏噓。但如今,一切都已恢復平靜,好似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般。

 最後,我們來到位於尖山村的雙舉人宅。宅院的堂號為彭城堂,劉姓祖先來自廣東嘉應州平遠縣,道光十四年(1834年),劉獻廷成為地方上鄉試中舉的第一個人;六年後,他兒子劉翰也中舉,一門雙傑,是當時地方上的一大盛事與佳話。

 舊宅在關刀山大地震中倒塌,1937年重建後依然相當宏偉,從院牆間的望樓進入,可以看到三開間的正身,牆壁刷成讓人印象深刻的粉藍色,大廳前的蟠龍石柱、拱形窗戶、兩側的題匾與對聯、精美的雕飾,在在顯示這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書香門第。

 以前對公館鄉的唯一印象是父親罹患巴金森氏病後,曾帶母親、越傭來公館的一個紅棗園。我在車上守著父親,讓母親、妻子和越傭去摘紅棗。當時只覺得公館鄉是一個美麗的農村,今天終於知道它也是一個很有歷史文化的鄉鎮。

 (照片攝於2019 / 1 / 5)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