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離開頭份斗煥坪後,我們導航前往三灣的銅鏡村。
不久,來到一個安靜的村落,下車漫步,欣賞路邊牆上有客家風味的彩繪陶板裝飾,經過一間伯公祠,然後來到一棟看起來頗有歷史的三合院——溫家夥房「太原堂」,應該是早年來此開墾的溫姓族人的祖堂。
但走來走去,卻沒有看到網路上所說的成群的紅磚屋。下到路口,詢問在柑仔店前聊天的村民,才曉得我們來到的是大銅鑼圈,雖然也屬於銅鏡村,但有紅磚屋群的是小銅鑼圈,在峨眉溪的對岸,要出去走台三線,過橋再繞進去。
原來峨眉溪將這個山區切割成大、小兩個區塊,從高處看,就好像兩個銅鑼,所以得名。但後來因為和同屬苗栗縣的銅鑼鄉同名,為了避免混淆,才又改名為銅鏡村。「銅鏡村」給人的感覺比「銅鑼圈」要有意境得多,我就是對「銅鏡村」充滿想像,才特地前來看個究竟。
走到台三線,繞進前往小銅鑼圈的岔路後,不久就可看到一個斑駁的橋墩,那是以前跨越峨眉溪的月眉吊橋的遺跡。然後,我們來到一間小小的關帝廟,在廟前停車,向關老爺子合掌致意後,眼前又是一個安靜的村落,連半個人影都沒有,只有一隻貓蹲在牆角,狐疑地看著我們。
我們順著新安居工坊的路標走進一條小巷,果然看到一幢幢黑瓦紅磚屋。扶疏的花木、果實累累的橘樹從圍牆裡探頭而出。牆邊不時出現刻有客家俚語和桐花裝飾的鑲嵌陶板,看到其中一則農耕篇說:「六月天公腳痛,偷笑;三十暗哺嘴痛,偷叫。採茶入庄,田地放荒。」
意思是說六月農忙時,腳痛就可不用下田,心裡偷笑可以休息。除夕夜滿桌豐盛的佳餚,卻因嘴痛不能享用,只能偷偷叫苦。當採茶戲班來到庄裡表演時,大家忙著看戲,就放任田地荒蕪。了解其義,就更能體會箇中世故的幽默。
來到新安居工坊,本以為會有活動,最少可以入內參觀,想不到大門居然也是關著。我們就在周遭走走看看,感覺是個頗具鄉野情趣的地方。但為什麼連個人影都沒有?今天是假日呀!沿路走來,也沒看到任何遊客,連一個村民也沒見到。
以前到一些鄉下的景點走動,也常碰到這種情況,以為是吸引不了大家的興趣,所以門前冷落,明月照溝渠;但後來慢慢了解,各地村民在努力做了社區營造後,並不想天天倚門待客,而是遊客若想要來了解、體驗當地的農村生活、手藝、特色美食,那就請先預約,在特定時間、相當人數的條件下,社區發展協會就會動員村民來和大家交誼;其他時間則各自過生活,不必互相干擾。
我覺得銅鏡村採行的正是這種方式。因為人口外移,村裡的紅磚屋很多都已無人居住,或逢年過節才會回來,社區發展協會經過一番整理修繕,將整個環境打造得優雅可觀,讓報名來參加各種體驗活動的遊客或純粹觀光的過路客,都能對銅鏡村留下一個特別的印象。
我們就是這樣的過路客,走在有著紅磚、黑瓦、黃花、綠樹的巷道裡,沒有人招呼我們,我們也不想被招呼。這不是稀微,也不是孤寂、落寞,而是一種難得的自在與清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