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棟經過整修的日式宿舍,一座跨越水池的拱橋,扶疏的花木,乾淨而明亮的所在。漫步其間,心隨境轉,感覺相當舒爽。
但在這大家近些年慣看的景致中,似乎又有著比別處更開闊、安靜的特殊氛圍。
它是造橋火車站以前的驛長及員工宿舍。
造橋?幾十年來,我對造橋唯一的印象是每逢農曆春節,都會在高速公路的造橋收費站遇到大塞車,而經常要下車伸腿拉腰好一段時間。
第一次來到造橋,發現它是一個安靜得有點落寞的小鄉鎮,火車站內外都空蕩蕩的,已成為一個無人看管的小站。
但旁邊那一大片經過整修的驛長、副驛長與員工宿舍,卻顯示這裡曾經是一個重要而繁忙的火車站。驛長與副驛長宿舍周邊,有一些介紹造橋人文歷史的看板,看了才知道:
造橋火車站剛開始只是個木造小站,自從1914年在錦水村鑿井開採天然瓦斯氣(產量曾為當時全日本第一),興建錦水到造橋間的輕便車後,造橋即日漸繁忙興盛。
現在的造橋火車站興建於1935年,是台灣第一座混凝土平頂建築車站。日本很多政要都來過此地,它的驛長宿舍之氣派在當時台灣也是數一數二的。
這裡本有磚、瓦、木炭傳統產業,再加上錦水礦業,原本非常興旺。但隨著歷史變遷,造橋已繁華不再,人口外移嚴重。現有居民客家人占60%、閩南人30%、原住民7%、外省及新住民3%。
回到無人看管的火車站,發現牆上也懸掛著不少介紹客家習俗的壓克力看板,如迎龍、摘茶娘、蒸甜粄等,正默默地想向來到這裡的外地人訴說什麼。
上網搜尋在地美食,發現一家大坪鴨肉麵。驅車前往,竟然已高朋滿座。除了炒麵、炒菜、蛤蠣湯外,我們又點了一份這家店的特色佳餚:糖燻鴨肉,是以前沒嘗過的美味。滿意地離開大坪鴨肉麵店,陽光普照。
同樣的藍天白雲,但造橋,在我們的生命輿圖裡,已不再只是一個地名而已。
(照片攝於2023/3/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