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01 苗栗大湖大窩的地景藝術

瀏覽次數: 3

 近來往返於台北台中時,多會找個地方作為中繼站,順路去逛逛。

 日前從台中回台北,就先到苗栗大湖的大窩文史生態園區參觀。這裡有點偏僻,山廣人稀,但聽說具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2019年客委會舉辦浪漫台3線藝術季,邀請四位藝術家在大窩創作了四座大型的地景藝術,是我們此行第一個要觀賞的標的。

 在三兩三停車場停好車,發現客籍藝術家范承宗創作的地景藝術《茶窩》就在旁邊。旁邊的解說立牌說:「作品稻草結構脆弱 請勿倚靠 ∕ 坐下 ∕ 踩踏」。

 在現實生活裡,茶窩就是用稻草編成如鳥窩般,將茶壺(水)包裹在裡面,具保溫作用,讓人可以長時間喝到溫潤的茶水。

 兩個造型渾圓的大小茶窩,融入周遭的自然景致,可說相得益彰。可惜的是,脆弱的稻草結構在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淋下,有些地方已出現斑駁、剝離。

 不遠處的百年伯公廟旁、苦楝樹下,另有原民藝術家安聖惠的《編織記憶》作品,以白色棉繩纏繞時間的軌跡(支架),打造出一個獨特的山中涼亭。

 我們來參觀時,原本潔白的棉繩同樣因風吹日曬雨淋,而積澱了不少灰黑的塵泥,讓人看了,忍不住為之惋惜興嘆。

 其實,《茶窩》和《編織記憶》都已經由有關單位維護清理過。在風光推出一年多後,原本的《茶窩》幾乎崩垮,慘遭雜草吞噬(停車場的《茶窩》應是異地重做);而《編織記憶》也爬滿青苔,是用高壓水柱清洗,並修補破損,才勉強恢復原貌。但過沒多久,在大自然的無情風雨下,又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也許,這是台灣最近幾年非常流行的地景藝術的宿命,但也需要大家嚴肅思考與面對。

 「地景藝術」不只是「藝術」,更是「地景」,那就應該像大地上的自然景致,在風吹日曬雨淋後,不是快速扭曲變形、剝蝕崩壞,而是能像山巒、溪流、巨岩、老樹,不只依然存在,而且還能展現出與自然相侵相融、讓人讚嘆的新貌。

 這除了需要定期維護外,更需要考慮所使用的材質。什麼才是經得起自然考驗,而且能積澱出歲月厚度的材質,讓我們下一代還能看得到的地景藝術,值得大家好好思索。

(照片攝於2023/3/15)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