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的北埔老街不僅有客家美食、擂茶、柿餅等,更有廣福公館、天水堂、姜阿新洋樓、龍瑛宗文學館、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等歷史人文古蹟,讓人流連忘返,我們去了三、四次都不覺厭倦。
今天單表位於大停車場旁邊的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北埔有老姜、新姜兩大家族,老姜指的是率先來此開墾的姜秀鑾家族,而新姜則指19世紀末赤手空拳來此打拚的姜滿堂家族。姜滿堂當時入贅鄧家,依照習俗生的第一個兒子要姓鄧,第二個兒子以後才姓姜;姜滿堂的長子是鄧瑞坤,而鄧南光則是鄧瑞坤家的老三,原名鄧騰煇。因為他後來在台北博愛路開了一家名為「南光寫真機店」的照相材料行,後來乾脆就以「鄧南光」自稱。



我們現在看到的「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原是鄧瑞坤晚年的別墅「柑園」,是北埔的第一棟洋樓,後來還一度成為鄧世源(鄧南光大哥的長子)醫院。所以紀念館內除了展示鄧南光的攝影作品、相機、模擬暗房外、還有他們的家族史及世源醫院的一些遺跡。
鄧南光因家境優渥,又受喜歡攝影的叔叔啟蒙,很早就玩起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高檔相機。在就讀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時,參加寫真俱樂部,作品首次投稿日本《Camera》雜誌就入選,更激發他對攝影的興趣。
1935年回到台灣後,除了開設「南光寫真機店」外,更利用時間走遍台灣各地,拍攝了近六千張照片,用相機記錄當時台灣社會的婚喪喜慶、迎神賽會、士農工商、食衣住行、社會百態等實景,讓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只是鄧南光的個人生涯史,更是大時代裡的大歷史。


我們從紀念館裡展出的一些照片就可看出幾許端倪:譬如這張〈結婚喜事〉,紀錄的是1941年吉日,鄧南光的姪子結婚,新娘為出身中壢的望族。而下面一張〈家有喜事〉,拍攝的是家中女眷為鄧南光剛出生的長子洗身的儀式。



〈還山〉與〈還山.擎輓聯〉則是在記錄客家人的出殯儀式,而〈掛紙〉則是客家人對掃墓的稱呼。


〈市集〉與〈做大戲〉是對當時庶民生活與娛樂的寫真。另有兩張當時女性的照片。1946年所拍的兩張照片則分別是二戰後滿瘡痍的台北後火車站與美軍戰機殘骸兜售給民間拆解的情景。



看著那一個個靜止的畫面,它們所要傳達的訊息、帶給觀賞者的衝擊,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文字。
除了為個人與時代留下影像紀錄,他也在1952年和張才、李鳴鵰一起出錢舉辦台北攝影月賽,後更名為「台北攝影沙龍」,每月舉辦比賽和展覽,為提攜後進和推廣攝影不遺餘力,可說是台灣攝影的先驅者。

在觀賞完鄧南光的攝影作品,再到附近享用客家美食,讓心靈與口腹同時獲得滿足。很少老街能為我們提供如此雙重享受。
(文:2025 / 3 / 28 照片:2024 / 8 / 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