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十點多,我們來到位於新竹古奇峰山上的法源講寺。
它是台灣少數幾間在「寺」前加個「講」字的佛寺,顧名思義,有高僧在此宣講佛教經典與教義,而且將它視為此寺重要的活動與意義所在。
法源講寺的開山祖師斌宗上人,鹿港人氏,1924年出家,1933年前往福建、寧波等地學習天臺教法。1937年回臺弘法,講習遍布全臺,開啟台灣僧尼研究佛學經典的風氣。1944年在新竹古奇峰闢建法源講寺,並開辦「南天臺佛學研究所」,教育養成青年僧才。
第二代住持覺心法師,除了繼承斌宗上人的法脈外,極具藝術涵養的他與雕塑大師楊英風私交甚篤,他邀請楊英風為法源講寺塑造佛像與大型雕塑作品,成了在台灣佛寺建築中引入藝術家創作的先河之舉。
我們來時所看到的法源講寺,主要是覺心法師時所建,外觀與一般佛寺不同,兼具中國傳統與現代風格形式,神龕內的佛像神采特殊,應是楊英風所塑,而殿內擺設也簡樸莊嚴,給人清新之感。大殿左右及後方與上層,有講堂與佛教藝術收藏。
走出大殿,沿著右側的石徑上去,就是為紀念覺心法師所建的覺園,除了有傳統園林之美,讓人清心的禪境、觸目菩提外,更有楊英風的兩件雕塑作品:
一件是高約十米的[三摩塔],它是水泥金漆而成,有斧劈般的剛健氣勢,飾以傳統的雲紋,又名[禪定之塔],象徵修持的三昧境地,讓人看了,興起自身生命應該有所提升之感。
另一件是以不鏽鋼為材質的[天地星緣],取「天方地圓」的傳統概念,圓板看似由方體中分離而出,但兩者卻又在矛盾中形成統一的完整形式,很有陰陽哲學的味道,在「緣起性空」之餘,更讓我想起弘一大師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也許因為這個因緣,楊英風的女兒就在法源講寺出家,法號寬謙,後來還成為第四代住持。她除了秉承覺心法師與發揚壯大第三代住持仁慧法師所設立的「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外,更增建法源蘭若園與法園禪林,在後山的荔枝林內搭起七十座木台、廿五間小木屋、講經台,作為一般民眾的禪修之所。
因為當天膝蓋有點不適,我們並沒有沿著橫木台階前往禪林一探究竟。而只順路前往造型獨特的華藏寶塔,那原是供奉斌宗上人的舍利塔,但後來亦開放給一般信眾安置靈骨。它也是楊英風身後的埋骨之地。
當日並非假日,除了我們兩人未見其他訪客。我們因緣而來,隨興所至,在講寺內外走走看看,對山與寺、人與事、佛與俗多了一些了解,心滿意足,感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2024 / 9 / 27 照片:2024 / 9 / 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