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29 到新瓦屋尋找鄧雨賢

瀏覽次數: 61

 這兩三年,我們曾到一些地方去尋找跟作曲家鄧雨賢有關的文物,包括桃園客家文化館裡的鄧雨賢紀念館、龍潭圖書館裡的鄧雨賢台灣音樂紀念館、新竹芎林的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等,但都意猶未盡,覺得對這麼重要的作曲家的介紹太少,最少是無法滿足我個人的想望。

 在得知竹北新瓦屋曾在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舉辦「花開四季‧新瓦紅」常設展,結合新瓦屋與鄧雨賢這兩大主題,介紹在地林姓家族的開墾史,以及回顧鄧雨賢的生活,並有珍貴手稿、鄧雨賢授課所用風琴的展出等。雖然我們在展期以過後才知道,但心想既然是常設展,應該還會保留吧,於是在2023年10月3日又興沖沖地來到新瓦屋。

 但卻找不到新聞報導中的「鄧雨賢影音館」,問了人才知道是在新瓦屋聚落最左邊的那間屋子裡,但屋前並沒有「鄧雨賢影音館」的任何標記,很容易就會錯過。

 這個影音館的空間不大,陳列的文物感覺有點擁擠,但除了奇美董事長許文龍親手雕塑的鄧雨賢銅像、他贈送的街頭風琴;以及中央大學天文所林啟生將他在2006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體命名為「鄧雨賢」(255989 Dengyushian)以紀念這位台灣歌謠之父外,讓我最有感的就是鄧雨賢跟他的家人、還有他在芎林公學校教書時的留影了。

 鄧雨賢1906年出生於桃園龍潭,3歲時隨父親遷居台北,15歲進入臺北師範學校(今臺北教育大學)學習音樂。1926年與鍾有妹結婚(後育有四子一女),1929年赴日本學習作曲。1933年加入台北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作曲,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1940年離開唱片業,回歸家庭,到妻子鍾有妹任教的芎林公學校教音樂,1944年因心肺疾病去世(芎林也與鄧的家族有淵源,此處從略)。

 展館裡有一張鄧雨賢和妻子鍾有妹與三個孩子的家族照,也有一張鄧雨賢和長子仁輔的合照,還節錄了一甲子後鄧仁輔在《聯合文學》所寫回憶父親的一段話,大意是說讀小二、三年級時,他偶爾會在下課後到位於博愛路的唱片公司找父親,父親就會帶他去吃他喜歡的咖哩飯、壽司,偶爾還會去看灌唱片的情形,讓他永留記憶裡,回味無窮。

 另外還有鄧雨賢在芎林公學校任教時與學生的合影,在大操場上指揮全校師生合唱的場面(所用的風琴則只是大型貼紙,原物應在芎林國小),以及同事對他的回憶:「上課時相當嚴謹,是個認真教學的老師。但鄧雨賢個性其實很隨和,每次當他創作了一首覺得不錯的曲子,就會拿給身旁的朋友和同事欣賞……」

 看著那些照片,也讓我想起2023年8月在台南安南區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當我們望春風」特展裡,看到鄧雨賢過世後,他在芎林公學校學生所寫的感思文:「…想起最敬愛的鄧老師,是一位多麼慈祥,而教學又是那麼嚴格,以前和老師一起唱歌、學習、盡情的歡樂,是快樂的時光,是美麗的回憶。記得在音樂課時,用指揮棒輕輕打我們的頭,ㄉㄛ、ㄖㄨㄝ、ㄇㄧ、ㄈㄚ,你不知道嗎?現在已像夢一般的逝去了,一想起就會流淚……」讀來令人鼻酸。

 在「鄧雨賢影音館」徘徊良久,但我覺得這對譜寫〈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等傑作的「台灣歌謠之父」的介紹還是有所不足,我們應該要有一個空間更大、資料更完備的紀念館來紀念與讓後人認識鄧雨賢。

 (文:2024 / 3 / 30  照片:2023 / 10 / 3)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