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26 來到清泉的張學良故居

瀏覽次數: 110

 那一天,我們從台北出發,走國三下竹東,提早在竹東街上用過午餐,就直奔五峰鄉的清泉部落,為的是去參訪張學良故居和三毛的夢屋,兩個地方距離很近。

 我們想先去看張學良故居。說是「故居」,其實是他在1946年到1957年被國民政府軟(幽)禁的地方。從竹東到清泉,雖然只有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但山間道路曲折狹窄,而且屬於以前所說的「番界」,其實相當偏僻。

 讀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張學良因在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逼迫當時國府軍事委員長蔣中正停止剿共,共同抗日,事件最後雖和平落幕,但張學良此後即受軍事委員會管束(軟禁),清泉是他在台灣被軟禁的第一站,陪他一起被軟禁的是他的秘書趙一荻(後為繼室)。

 來到清泉,發現它是上坪溪邊的一個泰雅族的聚落,我們先在溪邊和吊橋附近走走,然後開車經過清泉大橋來到上坪溪對岸的張學良故居。

 經過整修後的故居,與原住民族館整合,成為「張學良文化園區」,在入口處油頁岩堆砌而成的石牆上,正面掛著有園區的招牌,側面的大理石上則寫著:「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可以說是張學良晚年的自我表白,讀來令人唏噓。

 故居看起來就像是一棟日本宿舍,它原本就是日治時代的井上溫泉療養所。因為張學良曾在這裡泡過溫泉,所以這裡的溫泉被稱為「將軍湯」,附近還闢有一個供遊客泡腳的溫泉泡腳池。

 雖然地方頗為偏僻,也不是假日,但還是有人來參觀。故居裡除了展示跟張學良有關的文史資料、珍貴的老照片、他的日記、手稿、墨寶、生活起居用品外,還有一組栩栩如生的蠟像:穿長袍的張學良站在桌邊寫毛筆字,而趙一荻坐在旁邊觀看。我注意到旁邊一幅書法掛軸上寫的是:「十載無多病,故人亦未疏;餘生烽火後,惟一願讀書。」表面上好似在說他們在這裡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但仍可感受到一股無奈與遺憾的言外之意。

 這裡的環境清靜幽雅,恍如世外桃源,如果能來這裡住個一兩天,應該很不錯。但壯年被迫幽居於此,而且長達十餘年,則無異是心靈的凌遲。

 直到1957年,張學良才離開清泉,然後被轉往高雄壽山,在那裡又被軟禁了四年,到1961年又被轉到北投,直到1990年,89歲時才正式獲得自由,然後遷居美國夏威夷,雖然大陸熱情邀請他回歸故里,但他始終沒有重返東北,2001年病逝於檀香山。

 在中國現代史的發展中,張學良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很多人的人生都因他而有了不同的命運。在離開張學良故居前往三毛夢屋時,我心裡想的是:張學良怎麼看待自己的命運?他會認為自己也是身不由己嗎?

 大家都知道,三毛是自己選擇來到清泉住一段時間的;而張學良的來到這裡,表面上並非出於他的選擇,但我覺得,當他選擇發動西安事變時,其實也是在為他往後的人生做出了選擇。

 (文:2024 / 5 / 3  照片:2019 / 1 / 25)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