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54
在新竹科學園區力行路(靠近園區一路)附近,有一間小廟——義勇忠祠。聽起來好像是客家人的義民廟,但說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甲午戰爭(1895)前,台灣巡撫唐景崧從他家鄉(廣西)珠江流域的「河南營」徵調一批軍隊來駐守台北城,被台灣人稱為「粵勇」或「河南勇」(但常被誤讀、誤解成湖南勇、荷蘭勇)。
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有志之士與唐景崧等成立台灣民主國,這些河南勇成為民主國的正規軍。但不久,唐景崧「阿婆仔浪港」,逃回大陸,這些河南勇頓失依靠、更無心抗日,他們和台籍士兵(台勇)發生衝突,在搶奪庫藏、焚燒衙署後,從台北往南逃竄。
但因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行徑又如同盜匪,橫行於桃園、蘆竹、中壢、新埔、楊梅、新竹、北埔一帶,讓當地居民恨之入骨,最後紛紛被殺,曝屍荒野。後來有善心人士為了讓這些淪落異鄉的孤魂野鬼得到安息,而收其骸骨安葬,建廟祭祀,還給予「義勇忠」這麼美好的稱呼。
新竹科學園區旁的義勇忠祠就是這樣來的,它的前身稱為「河南公墓」(收葬二十餘位河南勇的骸骨,一說四十餘位;廟已遷移過)。
。看著廟柱上的對聯,還有旁邊的圖片與說明,想像一百多年前這些出身廣西、廣東的河南勇,在鄉賢唐景崧的號召下,來到陌生的台灣,原本想風平浪靜、衣錦還鄉,誰知在歷史的作弄下,竟由大清帝國的守軍搖身變成台灣民主國的正規軍,然後又變成遊竄於台灣北部的亡命之徒,最後命喪他鄉,淪為孤魂野鬼……。
時也?運也?命也?離開義勇忠祠,看著科學園區裡的車水馬龍,不知今日何日?讓我興起無限的感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