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21

三十年前來過,日前又重臨竹北的采田福地。它是竹塹社平埔族(亦稱道卡斯族)的祠堂與公館(廳),靜默地訴說原住民被同化的一段特殊歷史。

《新竹廳志》記載,乾隆23年(1758年)台灣知府覺羅四明諭令竹北新社的竹塹社族人剃髮蓄辮、改穿漢服,並賜金、潘、廖、衛、三、黎、錢這七個漢姓,「采田」合為番字,而「福地」則是土地公廟的意思。


采田福地正廳供奉的是竹塹社族人的地神富媼(番仔王爺),神龕上刻有「蕃釐保障」。左右兩側分祀孔子以及七姓祖先牌位(俗稱七姓公)。番仔王爺前面,另有漢人奉祀的土地公婆。

1760年,公館落成時,乾隆御賜「特封義勇可嘉」御匾,但在日治時期遺失(有人說流落日本),現在懸掛的是復刻本。

我上網搜尋,看到《原住民族文獻期刊》(2013年12月)裡的一篇文章〈竹塹七姓的由來與簡介〉,讀後方知,七姓族人散落在頭前溪與鳳山溪之間,開始時原本只冠漢姓,名字仍為原住民語漢譯(見地契),但從所附道光年間的墓碑拓本可知,到清朝末年時幾已完全漢化。


該文作者廖志軒亦為七姓後裔,撰文時為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他在文章裡說:「每年農曆的7月17日,散居在全台各地的竹塹社後裔,大多會在這一天來到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祭拜七姓祖先。往往也只有在這個時候,能夠為人們所察覺出:竹塹社從未消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