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竹東的客家戲曲公園,先到旁邊的市場吃了客家粄條後,我們散步來到長春路鬧區裡的長春醫院。
它是一棟有近百年歷史的洋派建築,由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宋燕貽與宋燕翔兄弟所創立,是當時竹東地區唯一的私人醫院,也負責傳染病的防疫工作,病患眾多且救人無數。
其實我以前已經知道,我在醫學院受教時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師,被尊為「台灣肝病醫學之父」的宋瑞樓教授就是宋燕貽的兒子。但三年前來竹東沒去造訪,因為長春醫院曾幾經易手,而且改了名字。
最近才知道,宋家後人已出資將它買回,並向有關單位提出文資保存申請,在整修後做為舉辦各種藝文活動、義診、醫療講座的空間。而且還設有咖啡廳,提供民眾休憩與諮詢服務,我們就趁此機會來參觀,順便喝杯咖啡。
先在門口拍個照。進入後,竟然看到熟悉的宋教授身影!當然不是他本人(已於二○一三年過世),而是一幅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好心肝基金會所提供,以栩栩如生的畫像介紹他這位仁醫的立牌。
我高興地站到立牌邊,和宋教授合影,並告訴前來招呼的一位男士說:「宋教授是我老師!」
對方表明身分說他要叫宋教授「叔公」,然後很熱心地帶我們到樓上參觀展示的文物,指著一張泛黃照片裡的一個少年,說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宋教授。我看看四周,心想宋教授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父親與叔叔的良醫行徑,應該就是召喚他日後成為一個偉大醫者的最好激勵吧!
在四處看看時,主人也向我們介紹他們未來的計劃,想讓大家能對竹東多點認識,也想為鄉親做更多服務。看他眼中閃現著熱情的光彩,我們衷心祝福他能心想事成。
下樓後,我們點了兩杯咖啡和點心,悠閒地喝著,腦中慢慢浮現醫五在台大內科教學門診,宋教授親切教我如何順利檢查病人的方法;還有畢業後,我當《健康世界》和《醫望》雜誌總編輯時,他給我的建言。以及我受人之託,到後龍的仁德醫專演講「客家文化與醫療」,特別提到他和徐傍興、廖運範醫師的種種……心裡就有了遲來的溫馨和淡淡的哀愁。
在這裡,好像讓我找回了失落的某些東西。
竹東是個好地方,期待以後能再來,對它多一點認識,人生多一點韻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