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大太陽的週日選擇來蘆竹,有一個原因是想再去多年前去過一次的「大夫第」看看,順便在那裡喝個下午茶。原本只在周一公休的「大夫第」,現在已改為周六、日才營業,而且時間縮短為下午1:30-5:00。
這個「大夫第」原是明末清初安徽的一棟古宅,應是古代擁有功名人士的府第。多年前,由台灣一位有心人士將整棟建築拆解,從安徽運回台灣,在蘆竹由安徽與台灣師傅合力將一磚一瓦、一樑一柱重新組裝,回復它的原貌,並在2015年左右對外開放參觀。
在開放之初,因媒體的相繼報導,還成為一個熱門的景點,我們大概是在那之後的一兩年前來,發現它雖然在工廠區內,而且還在一棟大鐵皮屋的後面,但因路邊有不少迎風招展的旗幟,也不難找。
我們之前已經到安徽看過不少徽派建築,但在進入蘆竹的這個大夫第後,雖然覺得它有點單薄,卻依然頗有可觀,也讓我們對異地重建的技術大為驚嘆。因為兩張典雅的木桌上都已有人坐著喝咖啡,我們在四處看看後,就決定以後再找個時間來好好喝個下午茶。
結果一晃就過了將近十年。重來時竟走過了頭,因為路邊完全看不到任何指標。在穿過鐵皮屋,看見熟悉的馬頭牆立面,走進「大夫第」的拱門,一眼望去,已經將近下午兩點,竟然沒半個人影。
良久,一位中年婦人匆匆從裡面走過來招呼。每人門票一百元,可抵消費,我們點了美式咖啡、南瓜拿鐵和兩份甜點。在她準備時,來回參觀了半晌,感覺跟前次來好像沒有太大差別,屋內的中軸線上有兩個天井,一方一圓,方形天井像個水池,有積蓄雨水的功能:圓形天井中間是個太極八卦圖,上方則有八仙雕像。
中軸線兩邊本來應該是廂房,現在則改為有桌椅的包廂,兩邊牆上的木雕和石雕左右對稱,主題多忠孝節義故事與富貴榮華的象徵圖案。在剛開始時,還有專人定期做導覽解說,但現在應該早已不了了之。
在我們安靜而又有點寂寞地喝著下午茶時,總算又有二女一男的年輕客人進來,但之後就沒了。生意清淡得讓人為它感到惋惜。我個人覺得,只要有車有閒,約二三知己來這個古色古香的開闊老宅裡喝茶聊天,應該是假日不錯的選擇。我不清楚現在的「大夫第」為何乏人問津,但卻讓我想到剛剛去吃午餐的「東石鮮蚵南崁店」。
上網找蘆竹、南崁一帶有什麼好吃的時,「東石鮮蚵」這個明確招牌吸引了我,網路上的風評也不錯,到了後,發現地點、用餐環境其實都不優,但卻客滿;而在吃了乾拌蚵仔、蚵仔煎、蚵嗲、蚵捲、燙青菜、滷肉飯後,覺得有特色、物美價廉,難怪會門庭若市。當場就和老婆決定:以後到桃園或路過時.一定會再來捧場;有機會也會帶親朋好友來品嘗。
一家店或一個景點會受歡迎或冷落,只去一次或頻頻光顧,通常有各種原因,但願個人覺得不錯的地方都能越來越受注目與關愛,當 然,這需要有人努力去對症下藥。
(文:2024 / 12 / 31 照片:2024 / 12 / 2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