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幾天的陰寒後,終於盼到出大太陽的星期天。想避開車潮,去個有美景、美食又有歷史文化景點的地方,我們決定到桃園的蘆竹區一遊。
從家裡走64號快速路,到台北港接61號西濱快速路,陽光下的台北港、台灣海 峽和林口發電廠,光明燦爛得讓人心曠神怡。
我們的第一站是位於蘆竹區僻靜的南山北路上的一座小廟——「河南公廟」。
它只比土地公廟稍微大一點,神龕上方寫的是「有求必應」,中間為「河南公天下忠勇」,左右兩邊則是「河南清軍」「戰變烈士」。廟後方則是一個墳塚。
要了解這座小廟,就要先了解一點台灣史:甲午戰後,日本軍隊要來接收台灣時,台灣官民在倉促之間成立台灣民主國,展開抵抗日軍的乙未戰爭。被推舉為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原為台灣末代巡撫,廣西桂林人),曾從珠江流域的「河南營」召募軍隊來幫他防守台北城,這些清兵就被稱為「河南勇」。
但台灣民主國成立沒多久,唐景崧就「阿婆仔浪港」逃回大陸,這群河南勇頓失依靠,不僅無心抗日,而且和台籍士兵(台勇)發生衝突,在搶奪庫藏、焚燒衙署後,從台北往南逃竄。
現今桃竹苗一帶有不少大眾廟、萬善祠、忠義祠、義士塚等,都跟這些竄逃的河南勇有關,在心慌意亂下來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和當地的台灣人(以客家人為主)因語言隔閡、溝通困難,在互相猜忌的情況下,爆發衝突,很多河南勇因而被殺(台人當然也死傷不少),客死他鄉。當地民眾又因不忍他們曝屍荒野,而為之營塚、建廟,並賦予他們烈士、忠義的美名。
位於新埔的「向義二十七公墓」、新竹學園區裡的「義勇忠祠」,我都去看過,也為文刊在個人網站「島嶼行腳」的欄目裡。桃園蘆竹的這間「河南公廟」,是我最近才知道、可能最接近台北的一間,但我在廟的內外及網路上都找不到跟它相關的訊息,只能留待高明。
既然看了「河南公」,就再去看蘆竹的另一個「使者公」。它並非獨立的一間廟,而是位於南崁五福宮的後殿。而所謂「使者公」,也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而是一堆錦蛇。
南崁的五福宮主祀玄壇元帥(正財神),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全台最古老的財神廟,香火鼎盛,也歷經多次整修。1924年,因颱風侵襲,廟宇受損,重建時發現地基下有群蛇棲息,撲捉未獲。廟宇重建落成當天,突然又見群蛇集於宮前,倏忽消失,信眾咸認這些神蛇乃玄壇元帥之部將,而稱為「使者公」。後來,因神蛇(錦蛇)經常出沒於廟內外,於是在後殿建造「使者公蛇洞」,蒐集神蛇在洞中供養。
我們來時,果然在後殿看到一個下凹而寬敞的長方形「使者公蛇洞」,在角落的人工蛇洞裡果然有幾條錦蛇,旁邊的樹枝下還有一盤蛇蛋,而樹枝上及地上則有一些蛇的蛻皮。雖然有可能是來自人為的擺飾,但在台灣能看到這樣別具一格的「蛇廟」,能將「蛇」尊稱為「公」,還有「五雲生座下靈蛇蟄伏」「神蛇秉性蟄居元帥廟」這類的柱聯,也是發人深省。
專程來到蘆竹,當然不是只有看廟,下一篇再介紹好吃的東石鮮蚵、還有異地重建的大夫第。
(文:2024 / 12 / 30 照片:2024 / 12 / 2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