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梅到新埔,或從楊梅市區上五楊高架高速公路,總是會經過秀才路和校前路。校前路是楊梅國中前的那條路,秀才路則一直讓我感到好奇,難道是因為這裡出過秀才嗎?但台灣出過秀才的地方太多了,為什麼只有楊梅有秀才路?
那一天想到楊梅走走時,又想到這個問題,於是上網了解,才知道它有個典故:傳說清朝時有位大陸的秀才堪輿師,在來到楊梅時,稱讚該地「好地理」,居民大喜,就將秀才下轎處稱為「秀才窩」,後來還真出了林姓、傅姓、李姓三位秀才,秀才路的地名就這麼來的。
我們決定先到楊梅吃中飯,下了高速公路,到一家風評不錯的「滿味」餐廳,點了蔥爆肉、芹菜蛤蠣、炒地瓜葉,白飯任意吃,在台北很少吃到這麼美味的熱炒,而且才400元,老闆娘待客又親切。吃完和老妻決定,以後應該常到鄉下地方來尋找自己的幸福。
飯後,沿著秀才路往山區走,來到一個名為「秀才登山步道」的地方。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來這裡尋找什麼秀才的遺跡,但卻無意中發現當地農民所栽種的木鱉果與洛神花,刻意去找還不見得能找到,真讓我們喜出望外。
除了「秀才窩」外,從這裡往新埔的山上還有一個叫「跌死貓」的地方,傳說清朝時有個不守婦道的人妻在這裡跟情夫幽會,被人發現,男方倉惶而逃,卻不慎跌落山谷摔死。在客家話裡,「抓貓」跟「抓姦」同義,所以該地就被稱為「跌死貓」。我們也不是真的想去那裡看看,只是想多了解一些有趣的地方典故。
在回楊梅市區時,經過一個「四章堂」古蹟,特地進去看看。1776年,廣東梅縣傅氏家族的榮章、麒章、麟章、發章四兄弟來臺拓墾,後世子孫為紀念四位先祖而在1938年所建的公廳,但不像傳統的家廟宗祠,反而有濃厚的日本建築風格,也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最後,我們回到市區,轉往位於校前路的楊梅故事館。停好車,先到由當年楊梅中學的一排教職員宿舍整修而成的西照閭,現在已成為藝文展覽空間,介紹與推廣楊梅當地的老字號商家與農工產品。
但更值得一看的是對街的校長宿舍(故居),在這裡我們認識一位客籍教育家張芳杰(1903-1977),他畢業於日治時期的台北師範學校,台灣光復後,以自力建校的方式在桃園6個鄉鎮創辦了8所學校,楊梅中學就是他所創辦的第一所學校。
在園區裡有一個「第七堂課的鐘聲」的告示牌說,創校之初,每天第七堂課時,張校長就帶著全校師生到老坑溪搬石頭、到火車站搬磚頭,大家齊心協力,參與打造自己的校園,也因此,「第七堂課的鐘聲」就一直回響在校友們的共同記憶裡。
在布置得相當整潔的校長故居裡,除了客廳、書房、臥室外,還看到一間「學生留宿通舖」,那是張校長特別為交通不便或家境貧困的學生提供的住宿場所,學生們還跟張校長的家人一起用餐、生活,真是讓人感佩的教育家。
校長故居旁邊的一棟洋樓,已改裝成具有文青風的咖啡廳「好窩有花」,正是歇腳喝下午茶的理想場所。我們點了兩杯咖啡和點心,悠閒地享用。
回想今天從台北來到楊梅幾個鐘頭的閱歷,覺得與其待在家裡無所事事,還不如出來到處走走,最少對楊梅這個鄉鎮多了一點認識。
(文:2024 / 12 / 7 照片:2024 / 10 / 2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