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去過桃園八德之前,以為這裡有很多眷村(「四維八德」給我的感覺)。第一次去八德後,才知道它原名「八塊厝」,是由閩、客移民的八個聚落或八個大姓所形成的區域。最近,才又曉得這裡有不少1970 年代以後,來自馬祖的新移民。
目前,八德區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是馬祖移民或其後代(總數約有三萬人,整個桃園市則約有五萬人,約為還留在馬祖的馬祖人的三到四倍),可以說是馬祖人的「新故鄉」。
因為這個緣故,兩年前來八德參觀過「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後,不就前又專程來到八德,想看看這裡有什麼「馬祖文化」。
我們的第一站是八德龍山寺。一到寺前,立刻被它那獨特的「門面」所吸引、震攝。它沒有台灣宮廟那過於華麗而繁複的外觀,而是馬祖地區特殊的「封火山牆」設計:一大片醒目、朱紅色的廟牆,上面有簡潔的裝飾,下面則開了三個圓拱門。走進廟內,看到供奉的主神是五靈公,陪祀的則有白馬尊王、陳將軍、半天陳夫人、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大部分都是台灣百姓不熟悉的神祇。
龍山寺的五靈(顯)公是1970年代從馬祖南竿的牛峰境五靈公廟分靈而來。當時馬祖因屬於戰地,百姓生活也困苦,所以開始移民台灣,當時擁有很多紡織工廠、且生活費不高的八德地區成了他們的首選之地。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他們需要心靈的慰藉,所以故鄉的庇護神也就跟著過來。「人到哪裡,神也跟著到哪裡」可以說人類移民史中的一個普遍現象。
剛開始,龍山寺非常簡陋,而且不想張揚,入境隨俗,它的外觀其實也較近似台灣的一般宮廟。現在風格獨具的新廟是2019年重建的,終於又恢復馬祖的「本土特色」,我覺得這樣很好,不只保有馬祖的傳統,而且顯示台灣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龍山寺左側,有一間較小的閩台宮是供奉媽祖的,它的外觀則類似台灣的一般宮廟,但神龕裡的媽祖像,看起來也跟台灣的媽祖不太一樣,感覺臉龐較纖長、也較年輕;兩扇廟門上的門神,造型也跟台灣不太一樣。不管是神界還是人界,我覺得不要定於一尊,能來點新奇、不一樣的,都是好事。
另外,我們也順便去了供奉白馬大王、亮島趙大王、大坵大王的大王公廟,祂們也都是馬祖人才供奉的神明,但廟門深鎖,似乎只有特別節日才會開放。
除了看拜什麼「神」,接下來就要看「吃」什麼。聽說馬祖的蔥油餅和繼光餅是特色小吃,於是我們又轉往八德的大湳市場,但也許已到了中午,很多攤販都收攤了,連市場外邊賣馬祖黑醬麵的商家也關門。上網搜尋,發現有一家專做馬祖風味餐的「閩東小館」風評甚佳,可惜也在不久前吹了熄燈號。失望之餘,只好先打退堂鼓。
心有不甘的我們,日前又知道離八德不遠的大溪埔頂路上有一家御膳園,也賣馬祖風味餐。於是一日近午時分,又驅車前往(其實才半個鐘頭而已)。點了兩個繼光餅(夾蛋)、魚麵和紅糟鰻(老闆說兩個老人這樣就夠了夠了)。嘗起來就是跟其他地方近似的菜餚不太一樣,感覺不錯,也算完成了一樁心願。
也許有人會說,這兩個老人未免太瘋狂或太無聊。也許有一點,但剩下的人生不就是要去看「不一樣的台灣」,多見識一些自覺有趣的事情嗎?
(文:2024 / 8 / 18 照片:2024 / 7 / 5 , 8 / 1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