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26 再臨龍潭聖蹟亭的省思

瀏覽次數: 108

 龍潭的聖蹟亭很早以前就去過,當時只知道它是客家聚落裡常有的惜字亭或敬字亭,反映客家人重視文風,敬重與珍惜傳遞知識的文字所具有的力量,所以字紙不能隨意拋棄,而應集中放到惜字亭的爐子裡焚燒,過化存神。

 當日抵達時,雖然覺得它相當古老且頗具規模,卻未見其他遊客,更看不出最近有人來焚燒字紙的痕跡,想來那美好的傳統已隨風飄散,空留聖蹟亭在此供有心的後人憑弔了。

 最近因去參加漢聲雜誌發行人黃永松的告別式,想起我們到北京時去西壩河找他的過往,還有他和龍潭聖蹟亭的關係;又知道龍潭聖蹟亭是目前台灣格局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惜字亭,所以日前到龍潭時,又順路來了一趟。

 在離開龍潭市區,前往楊梅的聖亭路上,不久即可看到馬路對邊「聖蹟亭」的牌樓。我們停好車,在走進牌樓前,瀏覽一下周遭。1994年為了道路拓寬,亭園原有的人形對稱格局被切掉左肩及側邊,連牌樓(1979年新建)也要拆除,出身龍潭、當時為漢聲雜誌社長的黃永松發起「搶救龍潭聖蹟亭」古蹟運動,引起社會關注, 最後是排水溝地下化、道路與古蹟格局各縮小1公尺,才獲得圓滿解決。

 龍潭聖蹟亭是在1875年(光緒元年)由當地監生古象賢等人集資興建,其中鄧觀奇、鄧瓊鳳就是後來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曾祖與祖父。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聖蹟亭外觀是在1925年重修,以中軸對稱的格局設計,分頭門 、中門、亭身三進,中門內左右兩側兩支高聳的文筆,讓人想到此地過去鼎盛的文風。

 最裡面的亭身則分為三層,最底層的基座成八角形,中層的爐體為四角形,最上層則呈六角形,分別代表八卦、四象、六氣,各層的各個面向都刻有傳統的圖案、靈獸或文字,爐體左右對聯:「鳥喙筆峰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上面橫批:「文運宏開」「過化存神」,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龍潭出身的「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說他小時候放學回家,常會遇到一位挑著竹簍的老人,沿著街道喊著收字紙,就是要將收集的字紙拿到聖蹟亭焚燒。當時還有「送聖蹟」的儀式,通常是在倉頡誕辰時舉行,將金爐裡焚燒後的灰燼送到溪流「放水流」,最後出海,有讓文明傳播四方的象徵意義。可惜的是,敬重文字、將字紙拿來聖蹟亭焚燒的習俗早已消失,反而是有人還來這裡燒金銀紙,簡直是焚琴煮鶴,褻瀆傳統。

 不過整個園區還是給人相當乾淨、清爽的感覺。當年在黃永松的奔走及牽線下,不僅保住了聖蹟亭的完整性,更獲得台積電捐資來維護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聽說最近在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又開始恢復「送聖蹟」的儀式,不管進行得如何、得到多少回響,這總是一件好事。

 只要大家有心和努力,就能保住更多古老的東西,也許無法讓台灣變得更進步更光鮮,但最少不會變得更庸俗與膚淺。

 (文:2024 / 7 / 25  照片:2024 / 7 / 10)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