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21 在尋找大嵙崁纜樁的途中

瀏覽次數: 179

 根據多年的心得,我們在非假日的早上十點來到大溪,彎進和平老街走到底,再左轉普濟路,中正公園旁邊通常就會有不少停車位等著你。我來大溪,多數時候都是在這裡停車。

 我們停好車,搭乘中正公園邊的景觀電梯,下到大漢溪邊的河濱步道,迎面就是只供遊客步行、有著精緻雕刻的大溪橋。

 上次帶親戚去石門水庫,在對岸停車,走大溪橋過來,發現這裡居然有部電梯可以上達中正公園。這次來,想先去看當年大漢溪河運發達時繫船的纜樁,就善用這部電梯,省得爬上爬下。

 走出電梯,先到大溪橋上瞧瞧,然後在往下游的河邊步道前行時,發現一個「通議第走馬路由來」的精緻立牌。看了才知道:林本源家族在1818年漳泉械鬥後,從新莊遷來大嵙崁(今大溪),在今和平老街、大溪國小一帶建造一座面積達3.7甲的石頭城,也就是通議第。

 兩百年來,通議第已因戰亂、挪作它用、分割、改建而蕩然無存,但地方耆老說當年通議第有一地下隧道可通到大漢溪邊,隧道出口就在這座立牌邊。想來是為再度逃難而準備的,感覺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對家大業大的古人,在亂世裡如何保存家族財產與性命的煞費心思,也是感觸良多。

 大漢溪畔的景致與氣氛,跟上面的老街和公園完全不同,有一些洋味十足的景觀餐廳和咖啡座,當然也有像「福德小仙」這種比傳統更古老的存在,也許是第一次來,覺得蠻新奇的。

 走著走著,終於來到從國道三號進大溪市區的武嶺橋下。橋下的牆上居然有一面「大嵙崁歷史軸牆」。我一直以為「大嵙崁」是在形容大漢溪流經大溪時,兩岸高度有很大的落差,公園這邊就好像在一個峭壁上。看了才知道,大溪原名「大姑陷」,那是這裡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原住民對大漢溪的稱呼Takoham,漢人來了以後,才音譯為「大姑陷」,再改為「大科坎」、「大嵙崁」的。真是不懂得歷史,就會讓人自以為是。

 穿越武嶺橋下,終於在路邊的小花園裡看到斑駁呈暗黑色的纜樁,先是一個,然後兩個、並排的好幾個,比想像的來得大。旁邊的介紹說:清朝末年,大溪曾是台灣對外貿易的內河要港,每天有數百船隻出入停靠,這些繫船的纜樁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後因公路與桃園大圳(石門水庫)的興建,大溪河運隨之沒落,這些纜樁也在洪水中流失。近來居民又從河底起出湮滅已久的纜樁,將它們集中於此,給昔日的大溪風華提供新見證。

 步上通往武嶺橋頭的月眉觀音寺,看到一面巨大的浮雕,站在蓮花座上的觀音,灑下淨水,庇護大漢溪中的大小船隻。我們不禁合掌默禱,然後來到觀音寺前,武嶺橋上的車水馬龍與噪音,讓我們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文:2024 / 5 / 8  照片:2024 / 5 / 3)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