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17 大溪齋明寺的演化

瀏覽次數: 200

 齋明寺,是大溪最古老的寺廟。了解一下它的歷史,發現它的演變可以說是台灣寺廟沿革與發展的一個縮影。

 1850年(道光30年),大溪信眾李阿甲在大陸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臺後在大漢溪旁結草庵,取名為福份宮,供奉自南海請回的觀音菩薩。

 1873年,住持黃普瑟集資改建廟宇,更名為齋明堂,隸屬齋教(又名在家佛,融合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龍華派一支。

 齋教式微後,又日漸恢復佛教色彩。在日治的皇民化運動期間,有佛教曹洞宗色彩的齋明寺,為求生存,認日本越前永平寺為宗主。

 台灣光復,逐漸去除日本色彩。1999年,第六代住持委請法鼓山承接齋明寺法務,由聖嚴法師晉任為第七代住持,再次回歸佛教正統。

 也因此,現在的齋明寺具有多重的建築風格,寺廟主體是單進四護龍的傳統閩南式建築,紅牆黛瓦、丹楹藻繪;但正殿前的庭院裡又有日式的石燈籠等。

 正殿及兩邊廂房裡,陳列著豐富的文物典藏和古董,相當珍貴,讓門外漢的我們看得也嘖嘖稱奇。

 走出廂房的後門,看到隔著草地一棟截然不同的新穎建築,那是被納入法鼓山系統後新建的禪堂,簡潔而空曠,讓人看了心靈隨之清淨不少。

 位於寺院左前方的齋堂,更是典型的清水模建築,一無雕飾,頗有佛教「還我本來面目」意味。因適逢午餐時間,我們就在齋堂吃免費的齋飯,食材簡單而可口,吃完飯再自己洗碗歸位,也是一個很踏實而新鮮的經驗。

 吃完飯,就在老齋明寺與新禪堂間一片草地的大樹下乘涼,在蟲鳴鳥叫聲中,暫時忘卻塵囂,然後在心無罣礙中,忽然領悟:齋明寺的歷史不正像很多台灣家族的發展史嗎?

 (照片攝於2018 / 1 / 14)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