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甲午戰爭(1894),卻從未聽過乙未戰爭(1895)。
乙未戰爭指的是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在貢寮登陸後,台灣各地民眾紛紛起來奮力抵抗日本的接收統治,由北到南歷時半年,造成臺日雙方大量傷亡的大小戰役。
來到位於桃園平鎮的「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將車停在寬敞的地下停車場,直接進入地下一樓的「乙未之環記憶展示廳」。
設計相當新穎流線,以數位型態呈現乙未戰爭的相關資料,特別是發生在桃園的四大戰役(大湳尾戰役、安平鎮戰役、龍潭陂戰役、大嵙崁戰役),讓我增廣了不少見聞,也對客家族群保鄉衛土的英勇精神感觸良多。
以前一直誤以為台灣歷史裡的「河南勇」是「湖南勇」的走音(「湖南勇」是清末駐紮台灣的軍隊,以淮軍、湘軍為主。陽明山的「魚路古道」俗稱「河南勇路」,這裡的「河南勇」就是「湖南勇」之誤)。
看了介紹才知道,真正的「河南勇」也跟河南沒有關係,而是唐景崧在擔任台灣巡撫時,從他老家珠江流域「河南營」召募來的廣東(廣西)傭兵,以護衛台北城為主。日軍入台後,擔任「台灣民主國」總統沒幾天的唐景崧就落跑,這些原是正規軍的外省傭兵群龍無首,舉目無親,為了生存,很多竟成為在台灣北部燒殺劫掠的流寇,而成為日軍之外,在地台人必須抗拒的另一股力量。
這些「河南勇」在桃園、新竹一帶還留有一些他們的遺跡。那又是另一段混亂而悲慘的台灣歷史,讓老來的我產生遲來的興趣,只能說「假我數年以讀史,可以無憾矣!」
走上陽光普照的地面,終於看到非常寬闊的「乙未之環」,那是跨越馬路、串連兩個公園的清水模環形牆體,給人團結共禦外敵,然後跨越歷史斷層、族群融合的聯想;而牆內寧靜又潔淨的鏡面水池,則有洗滌心靈傷痕、重燃希望的意思。
「乙未之環」外面的大草坪、三五竹林、山丘地景、生態水池、兒童遊戲場等,也都搭配得很好,感覺是一個兼具歷史紀念意義、環境美學與休閒娛樂的現代化公園。老少咸宜,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他想要的東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