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15 在基隆海邊,普渡法國好兄弟

瀏覽次數: 165

 又到了中元普渡的日子。每年的「雞籠中元祭」都有很多節目,但因為人潮洶湧,我們都不敢去湊熱鬧。

 2019年中元普渡前,在美國的女兒忽然通知我們,基隆法國公墓那邊將舉辦「清法戰爭殉職軍人聯合普渡祭典」,要我們有時間的話應該去看看。

 聽後覺得這的確是一項非常特殊的活動,所以在8月4日(農曆7月4日)那天提早到法國公墓,在附近找個位置停車後,發現法國公墓內外及民族英雄墓(日治時期的清國人之墓)旁已聚集了不少人。

 法國公墓和旁邊的民族英雄墓以前其實都來過。

 1884年,清廷與法國因越南而爆發清法戰爭,法軍登陸並佔領基隆,但死傷也慘重,法軍將數百名戰歿官兵的屍首葬於二沙灣海灘,也就是法國公墓的前身(後來又將戰死於澎湖的法軍遺骸遷來此地)。而旁邊的民族英雄墓埋的則是戰死的清軍(不過地點已有所更動)。

 在日治時期即戰後,法國官方代表每年會在法國公墓舉行彌撒儀式,安慰這些客死他鄉的法國孤魂。公墓原為法國政府所管轄,不開放參觀;直到1999年,經多方協商,法國政府才將公墓移交基隆市政府管理,並指定為市定古蹟,開放參觀。隨後又將法國公墓與民族英雄墓合併為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2002年,雞籠中元祭主辦單位提議將法國公墓的異國亡魂,納入普渡之列。2003年起,當地正砂里開始舉辦「大沙灣文化祭」,由民眾扮演清法士兵、慈禧太后、劉銘傳、孤拔將軍,以普渡嘉年華遊街活動,慰藉法國公墓的「好兄弟」,並邀請法國在台協會官員一同祭拜。2015年起,「清法戰爭殉職軍人聯合普渡祭典」即成為雞籠中元祭的例行活動。

 所以,在此活動已行之有年後,我們才來,不只是後知後覺,連祭拜陣亡清軍的儀式也辦完了,但法國公墓的祭拜活動還未開始,於是趁著空檔和扮演清兵、法軍、慈禧太后、劉銘傳、孤拔將軍的市民留影,然後走進法國公墓,看到在高懸「異國靈情、菩提佛心」的紅布條前方墓前,備有鮮花、素果、雞鴨魚肉,以及法國麵包、紅酒、鈔票等中西式供品,前方則插著法國國旗與清朝國旗。

 不久,法國在台協會的四、五個代表就座後,即在「奇異恩典」的小提琴演奏下開始祭祀儀式,由法國在台協會的代表上香、讀祭文,行禮如儀後,再由法師前導,大家繞著墓園一周。

 我不知道那些法國代表的感覺如何,也許只是入境隨俗、卻又不甚了了的活動,但對從小就熟悉這種文化儀式、民俗活動的我來說,心裡卻充滿了溫暖。

 不管是從歐洲來的法軍、或從大陸來的清兵,你們都身不由己地捲入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中,而無辜地客死異鄉。但願你們能得到遲來的撫慰,就此安息。昔日受人驅使而在基隆海邊戰得你死我活的仇敵,如今都成了我們的「好兄弟」。

 (文:2024 / 8 / 16  照片:2019 / 8 / 4)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