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19
最近經常從youtube看MIT台灣誌。對崇山峻嶺裡的秘境,只能在電視機前隨主持人臥遊;但對車子能到的地方,則會找時間按圖去索驥。
昨天就來到了七堵的友蚋溪谷,看到矗立在溪中的五根高高瘦瘦、斑駁的水泥柱,對照台灣早期攝影家莊庭華的照片,知道那是當年運煤橋所留下的殘跡,讓人不勝唏噓。
友蚋在日治時代曾是一個熱鬧的礦村,但如今風華早已不再。更前方的鹿寮坑輕便車站,是後來重建的紀念性車站,我推著空空如也的五分仔車(煤車),耳邊響起陳明章演唱的「阿嬤的五分仔車,載著思念阿公的影。阿嬤的五分仔車,載著碧雲一生的名……」
當年,為了謀生,男人下礦坑挖礦,女人則推著五分仔車運煤。我看著杳無人跡的鐵軌,想起台灣誌裡那個躺在椅條上的阿公,激動地重演他當年在坑裡挖礦的辛苦情景,心中無限感慨。
在石公潭遇到一群經常來這裡游泳的常客,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當地人在此攔水,形成一個約一百公尺長的水潭,在溪水中與魚兒共游,應該是最自然的健身活動,可惜我不會游泳,只能望潭興嘆。
經一位泳客指點,才注意到石公潭對面就有一個廢棄的礦坑,從礦坑底部鑽出的鐵軌還依稀可見。我們也特地去看了他所說的在七堵八號橋旁邊,一條據說已有百餘年的糯米橋,那是台灣誌沒有介紹的一個歷史景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