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05 雞籠中元祭與老大公廟

瀏覽次數: 18

 每到農曆七月,今年即將邁入第一六九年的雞籠中元祭就成了大家注目的焦點,整個祭典活動從七月初一下午在老大公廟開龕門(鬼門),邀請好兄弟到人間來享用普度供品;十四日子夜在八斗子望海巷施放水燈頭;十五日在主普壇作中元普度、跳鍾馗,八月一日在老大公廟關龕門(鬼門),送心滿意足的好兄弟回去,祈望他們能在來日保祐生靈平安,一切順利。

 今年的雞籠中元祭是由郭姓宗親會輪值主普(由十五字姓輪流),輪流當主普除了分攤外,亦有互相較勁的意味,除了疫情期間外,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下,雞籠中元祭可說是越辦越熱鬧。但年年從電視上看到人山人海的爆滿場面,我從來就不敢也不想在節慶期間去湊熱鬧。

 不過因為個人對這種民俗活動頗感興趣,所以在幾個月前有事到基隆時,就順路去參訪位於基隆樂一路的老大公廟。廟位於斜坡上,遠遠可見廟牆上有間隔有序的紅底黃字卷軸,那就是輪流當主普的姓氏(最初為十一姓,現已增加為十五字姓: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

 為什麼每年中元祭,好兄弟都是從這裡被放出來又收回去?而為什麼又是由十五字姓輪流當主普?答案就在老大公廟內。

 老大公廟原名老大公墓,而老大公其實就是對有應公(孤魂野鬼)的一種尊稱,收集無主死者的遺骸並祭祀之,以庇祐地方安寧。老大公墓(廟)原本在蚵殼港河畔(即今成功二路),一九六○年後才遷移到現址。

 我們走上老大公廟的台階,迎面就看到黑底金字的「老大公」神位,旁邊的一副對聯是「義士成仁誅異族 民心感德祀忠魂」(中元祭時要開的龕門則位於「民心感德祀忠魂」旁的雕花紅門內(內有骨灰罈)。

 但這樣的對聯讓我感到非常納悶,雞籠中元祭竟然是為了「誅異族而成仁的義士」?跟我原本的概念完全不同。然後看到旁邊一塊鑲在牆上的「基隆市老大公廟重建緣起」碑文,上面寫的是:

 「溯自明末因祖國外擾內亂,西班牙於公元一六二九年乘機窃據本省北部淡水、金包里、雞籠,恣意掠奪、姦淫婦女、殘殺善良。我先烈不堪異族蹂躪,激於義憤,群起抗暴,一時殺退群寇,終因匪援強盛,義士勢孤,犧牲一百餘位,壯烈成仁。

 地方民眾為感忠義,鳩資集骸在本市援蚵壳港河岸(陸軍營前),建築義墳,號曰(老大公墓),四時祭獻,香煙不斷。而本市每年慶讚中元,拔度水陸孤魂、普施惡鬼,恆例開閉鬼門,均以該廟為主體。……際此國家多難之秋,人心不古,能有此規宏廟宇垂範後世,促起邦人景仰效法先烈成仁起義精神,誠為可貴,謹誌不朽。」

 最後註明日期為「中華民國五十五年歲次辛丑蒲月榖旦」。這塊碑文的說明跟上面那副對聯相互呼應。雞籠中元祭是為了紀念將近四百年前抵抗西班牙人而犧牲的烈士?以前怎麼都沒聽過?

 正滿頭霧水時,發現跟它只隔著一根柱子的牆壁上,另有一塊「基隆開基老大公廟略誌」的碑文,上面寫的是:

 「先民從唐山渡海來台灣開拓,早期開發基隆者多為福建漳州及泉州之移民,又以漳州人較早進入崁頂一帶平地定居,泉州人後來被迫往山區發展。為土地境界或水道灌溉,時而引起糾紛。咸豐元年八月,漳泉人在魴頂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橫死共計百餘人。

 為此地方有識者痛定思痛,為穩定社會安寧出而調解,仍將這些客死異鄉之孤魂,立墓祭祀,稱為『老大公墓』,並自咸豐五年起,沿襲中原宗教習俗,以姓氏輪值方式於每年農曆七月行中元普度,以祭慰因械鬥或瘟疫、海難、番害等無主孤魂,以血緣來代替祖籍的觀念,化解了兩族長期仇恨。這是先民的智慧留下基隆人團結延續的力量……」

 最後註明日期為「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庚辰春月修建時立誌」。

 這兩塊碑文內容,對老大公廟的設立與雞籠中元祭的源起居然給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到底應該相信哪一種說法?我個人覺得後一種說法才比較可信,也才是正確的。

 不只因為它是較晚才出現的說法(兩種說法相隔了三十四年),有修正或更正前者之意,而且衡諸台灣的社會現實,前者是在威權戒嚴時期的說法,充滿了愛國八股味道,讓人打從心底起疑。

 但既然是後一種說法才正確,那為什麼不抹掉前者,而只保留後者呢?新舊、真假並存,不是讓人覺得很奇怪、很尷尬嗎?

 我覺得主事者可能也有他們的苦衷,因為只要稍微瀏覽老大公廟裡的門聯、壁聯、柱聯,就會發現除了老大公神位兩旁的「義士成仁誅異族 民心感德祀忠魂」外,其他像「義膽豪雄保土衛疆留碧血,民情振奮立祠勒石慰精魂」、「義舉自流芳拒寇侵陵甘玉碎,民間垂傳蹟捐軀慷慨作人豪」等,無一不是在褒揚為抵抗西班牙人而壯烈犧牲的烈士。

 如果只保留老大公廟是為了紀念當年漳泉械鬥而犧牲百姓的說法,那這些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悼念與讚頌,豈不就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變得不倫不類、可悲可笑?但要將它們全部抹去拆掉,恐怕又會得罪、甚至觸怒某些保守的志士仁人。所以,就將這兩種不同的說法並列共存,讓觀者自行揣摩,看自己要相信什麼。

 我個人是相信老大公墓藏留的是當年因漳泉械鬥而犧牲的基隆先人骨灰,這也才能說明為什麼要「以血緣來代替祖籍」,由十五字姓輪流當主普的祭祀方式,它其實也是已被公認、確定的觀點。

 但保留「義舉自流芳拒寇侵陵甘玉碎,民間垂傳蹟捐軀慷慨作人豪」的說法,正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在那個威權戒嚴時代,台灣歷史是如何受到扭曲。

 雖然並非出於惡意(甚至可以說還有幾分善意),但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歷史,而非「有益世道人心」的虛假說法。台灣過去一再發生的漳泉械鬥,的確讓人痛心蒙羞,但避而不談或曲解它根本無補於事,唯有真誠面對它,才能經由反省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進而帶來族群的和諧。雞籠中元祭正是這樣的一種努力。

 歷史雖然不可能重演,但卻會以類似的方式再度出現。今天台灣的藍綠惡鬥,跟過去的漳泉械鬥其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固然有人是為了「義舉自流芳」而「慷慨作人豪」,但更多人卻是為了「爭奪資源」而說漂亮話。我們到底要相信什麼呢?這樣的惡鬥與製造仇恨又會如何收場?然後留給後世子孫什麼樣的紀念呢?

 也許只能靜觀歷史的演變了。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