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44 在有很多故事的瑞芳老街

瀏覽次數: 264

 從62號快速路的瑞芳交流道下來,轉進瑞芳街,在街尾鐵路邊的停車場停好車,開始我們今天的瑞芳小鎮之旅。

 以前去九份、金瓜石、侯硐,都會經過瑞芳,但並未停留,只對鎮上在某次颱風過後,基隆河溪水暴漲,洪水淹到二、三樓的痕跡留下深刻的印象。幾年前曾到瑞芳街上稍事逗留,但蜻蜓點水。這次重臨,想對她多點認識。

 在依賴水運的年代,瑞芳的柑子瀨是對外水運接駁的渡口,也是臺北往返噶瑪蘭(宜蘭)的必經之地。金瓜石及九份發現金礦後,採金人更是絡繹不絕。因接駁渡口附近有一家名為「瑞芳」的雜貨店,成了往來過客採買與休憩之地,「去瑞芳」的說法口耳相傳,竟因此而成了此地的地名。

 從停車場沿著瑞芳街走不遠,就可看到一家早已歇業的「瑞芳旅社」,它曾是瑞芳最大的旅館,斑駁的牆面與門窗裡面,曾留下各種漂泊過客的短暫人生故事。老街雖已老去,但仍點綴著不少可喜的新物件。

 很快就來到火車後站出口前,看到「瑞芳老街創生基地」的看板,走上二樓,可以看到許多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展示跟瑞芳歷史相關的圖文、個別礦區居民的人生經歷等,最讓人驚豔的那些五光十色、琳瑯滿目的彩繪瓶燈。

 礦工深入礦坑挖礦,度過的就好像一種「瓶中人生」,就靠所戴的頭燈照亮他們在黑暗中的前景。會發出亮光的「彩繪瓶燈」,不只象徵「平安」,更代表想要擁有「光輝燦爛人生前景」的願望,是一個寓意很好的紀念品。基地還提供DIY彩繪瓶燈的體驗,想來應該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然後,我們從瑞芳街轉進逢甲路,這也是一條老街,居然還有現在已經很難看到的手工彈棉被鋪。再過去則是一條還保留有一小段通往九份的輕便車軌道的小路,聽說這裡以前也是礦工尋歡的茶室街。

 逢甲路上還有幾棟古宅,一棟是磚砌拱廊搭配西式雕塑的「廖建芳」商號,可惜大門深鎖,看來已荒廢多年。另一座則是三連棟的義方商行,保持得相當完整,它是瑞三煤礦公司的總部,目前還有人在內辦公。

 看著門前「義信常昭同人大有」,「方圓悉合奕世咸亨」的對聯,讓我想起1940年發生在這裡的「瑞芳事件」(五二七事件):瑞三鑛業創始人李建興被密告與重慶的國民政府有秘密聯繫、圖謀不軌,李建興及弟弟、公司員工、礦坑礦工等500餘人被捕, 200餘人被判有罪,70餘人死於獄中。李建興直到1945年台灣光復才獲得釋放。是當年重大的政治(思想犯)事件。

 我們回到瑞芳街,先在保雲芋園旁的一家簡單用餐,然後到保雲芋園排隊,點了一份芋園和一份豆花。保雲芋園創始於1946年,現在在台灣各地都很夯的芋園,其實是嫁到瑞芳的蔡林保雲研發出來的,但歷經80年,後代仍在老街不改其志,不搬到熱鬧的前站,也不搞連鎖。感覺是很好的人各有志,所以特別來捧場,野菊得很不錯。

 吃完芋園,從後站穿過長長的地下道,瀏覽瑞芳有過的歷史風華照片,來到非常熱鬧的前站。與車站平行的那條馬路叫明燈路,劉明燈是同治年間的台灣鎮總兵,出身湖南土家族、左宗棠愛將、擅長書法,與瑞芳關係密切,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碑、金字碑古道上的七言律詩碑都出自他的手筆。

 最後,在開車離去時,我特別繞到瑞芳高工,跟警衛說我想去看校園內的八田與一紀念雕像。但警衛說不准外人進入,否則他會被炒魷魚。我不想為難他,只好作罷。

 八田與一是日治時期負責興建烏山頭水庫的日本技師,他在1934年與日台友人在此地共同創建「財團法人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它就是今天瑞芳高工的前身,校內有他的一座紀念雕像。我到烏山頭水庫去看過跟他相關的遺物後,對他頗有好感,既然來到瑞芳,就想順便參觀一下。

 但人生,總是有很多讓人無法如願的事吧?瑞芳,也依然有更多我還無緣認識的人和事吧?

 (文:2024 / 7 / 31  照片:2024 / 7 / 13)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