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43 從中和枋寮街看人世興衰

瀏覽次數: 84

 我在結婚有了小孩後,就在中和買了兩間打通的新公寓,接父母來同住,過因北上求學而中斷了近十年的家庭生活。

 在孩子長到四、五歲時,我們除了在假日開車全家出遊外,孩子們更高興的也許是在晚上吃完飯後,全家人散步到枋寮去逛夜市。夜市裡人潮洶湧,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好玩的撈魚、好買的玩具等等,讓人流連忘返。

 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枋寮夜市的商家和遊客卻慢慢變少了,越來越稀微,而孩子也長大了,我們終於不再去夜市。

 後來聽說以前的那個夜市已經完全消失了。直到三十多年後的最近,我在搜尋跟中和相關的歷史資料時,赫然發現曾經熱鬧非凡的枋寮夜市,在歷史上竟然也是板橋、土城、中和一帶(舊稱擺接堡)最繁華的第一條街道。在清朝道光年間,當時的擺接堡有「一街十六庄」,一街指的就是中和的枋寮街。

 於是,那天和妻子到中和區公所辦完事後,我們就順便來到了枋寮街。雖然是大白天,但卻非常安靜(或者說冷清),沒看到半個人影。即使沒人,卻感覺街道好像變窄了,而石板路面上則多了(或以前沒注意)一塊塊金屬的文字說明面板,從西元1661年起,訴說中和與枋寮的歷史變遷。

 早年漢人移民,都沿著河道進入內地,枋寮正位於新店溪與廟仔尾溝(中和溝)的交會處(新店溪的舊河道更靠近枋寮),附近又有樟腦與煤礦,因此成為一個重要的轉運站與商、民聚居的聚落,地名由來一說是為了防範原住民而在此有守衛的「班寮」,一說是為了提煉樟腦免於奔波,而有臨時搭建的「板寮」,後來才改名為閩南語發音類似的「枋寮」。

 我們來到枋寮街街尾對面的福和宮,它始建於1766年(乾隆31年),以前來過卻已無印象,這次再度入內參觀,才知道它主祀神農大帝,宮廟兩邊側門的門板上繪有代表二十四節氣的神明,這在別處應該較少看見。

 福和宮旁邊有一條廟美街(應該跟「景美」來自「景尾」類似,但這附近的廟仔尾溝都已加蓋),以前好像從未來過,走進去一看,發現小小的街道及旁邊巷弄裡竟然有不少描述此地當年作為河道港口之盛況的彩繪。在做了一趟「廟美輕旅行」後,看到中山路對面沒有加蓋的廟仔尾溝,彷彿走出了時光隧道,竟有一點頭重腳輕,不知今日何日。

 最後,我們來到位於中和路上的廣濟宮(始建於1811年),我知道它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但卻是第一次發現左側小巷的宮壁上,居然有好幾十幅描述陳元光生平的石刻,也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從清朝乾嘉年間開始,開漳聖王與神農大帝都在庇護著枋寮一帶的的漳州移民。

 但原本盛極一時的枋寮為何會趨於沒落呢?除了陸運取代水運,縱貫鐵路經過板橋不經過中和,樟腦與煤礦產業的式微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在林爽文的抗清事件中,在枋寮的「林成祖」墾號跟林爽文同屬漳州人,在事件中的角色受到清廷的非難,而將擺接堡的發展利益轉到當權者較喜歡的板橋林家(其實也是漳州人)手上,使得枋寮和中和雪上加霜,而在很多方面都被板橋追上。

 雖然這只是一種說法,但對在中和住了將近五十年的我來說,了解一些相關的地方興衰和人世滄桑後,出門走在中和的路上,總算有了比較踏實的感覺。

(文:2024 / 7 / 11  照片:2023 / 9 / 26)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