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41 擺接.義塚.搶孤.黑狗

瀏覽次數: 10

 從中和走連城路來到土城,接金城路後轉進忠義街,不久即可看到一座橫跨馬路的大牌樓,上面寫著「乾隆詔賜擺接十三庄義塚大墓公」的燙金大字。在中和住了四十多年,今天才知道隔壁庄土城有這樣一個古蹟。

 擺接堡是平埔族的番社名,其範圍就是現在的板橋、土城、中和地區,以前漢人在這裡有十三個庄頭。而「義塚大墓公」則要從當年的林爽文事件談起:

 1786 年(乾隆51年),林爽文因官逼民反,在今天的台中大里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臺灣北至艋舺、南至鳳山都受波及,是清代三大民變中規模最大者。當時淡北一位天地會要角林小文率數萬人呼應,北部的擺接、芝蘭及金包里等地很快都盡為所有。

 翌年,清廷的閩安協副將徐鼎率軍從淡水登陸,跟林小文會眾大戰於柑林陂(今土城),天地會黨人傷亡極慘,屍橫遍野。家屬畏懼朝廷壓力不敢收屍,只能任屍體腐爛。三年後地方仕紳上奏朝廷,言戰死的不只是天地會亂黨,還有官兵、支持朝廷的義民與無辜百姓,懇請能給予安葬。獲准後,鄉民收拾遍地白骨入土,清廷也頒贈「義塚」之名,並賜詞「恩奉獻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就成了最早的大墓公。

 1805年,擺接堡又爆發原漢衝突,罹難者亦被鄉民合葬其中。48年後,當地的漳泉移民又因爭奪水源而發生漳泉械鬥,因此而殞命者也被合葬在大墓公中。每年七月,由土城、中和、板橋三地官方輪流祭祀。

 剛開始,大墓公只是一座像涼亭的簡陋小廟(見所附國家文化記憶庫檔案照片),但後來因香火鼎盛,不只成為三地的信仰中心,在中元普渡時還有搶孤、放水燈等活動,相當盛大,與宜蘭頭城、板橋接雲寺合稱北台三大搶孤活動,後來因戰爭與節約才停辦。不過卻轉而成為一般民眾求財求子的廟宇,幾經翻修擴建,終於成為今天宏偉壯麗、金碧輝煌的模樣。

 廟前右側有一隻大黑狗的雕像,據傳是當年漳泉械鬥時,有隻黑狗死守主人屍體不願離去,主人入土後,牠也一直待在墓邊直到老死,鄉民感念牠的忠誠也將牠埋入墓中。大墓公的管委會並在1994年建造約一層樓高的黑狗雕像作為紀念。

 民間傳說「查埔人摸狗卵賺千萬,查某人摸狗卵生卵芭」、「摸狗卵大富大貴,摸狗卵趕緊做阿爸」,我們來時,發現大黑狗的銅質生殖器果然被摸到「金光閃閃」,而大黑狗雕像外邊雜草叢生的土丘上則有一些零星的古墓,即使是大白天,看起來也有點陰森。

 然後,我們到廟裡行禮致意,既不求財亦不求子,但求當年林爽文事件、原漢衝突、漳泉械鬥犧牲的先民們能就此安息,並庇護台灣。

 (文:2024 / 6 / 28  照片:2020 / 7 / 22)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