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各種機緣,有些地方會成為常去之處。常去,表示不錯,也許還另有讓人覺得特殊之處。而它,通常是在第一次去時,就鮮明感受到的。
我和妻子過世親人的靈位都安放在三芝的北海福座,去祭掃完畢,通常會和家人一起在往淡水的半路上或到淡水街上用午餐。這麼多年來,我們最常光顧的是「石牆仔內」。
最初是怎麼知道這家餐廳的呢?並非網路或親友介紹,而是自己發現的。正確的時間點已有點模糊,找出舊照片,終於確定那是2010年2月25日的事。只有我們夫妻倆前往,也不是吃飯,而是去喝下午茶。
不太像是到北海福座懷念先人,更可能是從陽明山走巴拉卡公路下來、或是從三芝走山路過來,在北新路上看到已經照面過好幾次的「石牆仔內 咖啡‧鄉土美食」招牌,閒閒兼好奇,於是欣然轉入下坡小路前往。
到了後發現古樹參天、花木扶疏,是一個很幽靜的所在。除了充滿鄉野情趣外,大樹下的石桌石椅、水池裡的竹筒水滴、園子裡稍做修剪的灌木,更透露出幾許高雅。
原本以為只是一般民宅改造的餐廳,想不到卻大有看頭。磚造的三合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正屋兩邊走道的牆上都有用來防禦土匪、保護家人安全的射擊用銃孔,三合院四周更築有石牆保護(但已拆除),所以被稱為「石牆仔內」。
走進正廳,發現有關於詩人李魁賢的介紹,看了才知道這裡竟然是李魁賢的祖厝。對李魁賢的詩我沒有什麼讀,不過對他翻譯的德語詩人里爾克的《杜英諾悲歌》,我不僅讀過,而且印象深刻,因為里爾克是我大學時代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詩和《馬爾泰手記》還讓我讀了很多遍。
也許是「愛屋及烏又及巫」,一下子對石牆仔內的好感增加了好幾分。餐廳在三合院的廂房,咖啡館則在三合院後方新建的一幢木造樓房裡。我們拾級而上,樓外的山花,牆上的海報,讓我們在自然中呼吸到一股淡淡的文藝氣息。
咖啡館相當寬敞,人客還不少,文青居多,應該是慕名而來。我們點了烘培咖啡和手工點心,在角落裡慢慢品嘗,感染了周遭的青春氣息,覺得生機蓬勃,拋開塵世的煩惱,而慢慢有了一種輕快的幸福感。
然後,我拿著一杯白開水,到樓外的陽台小坐。眼前山川信美,雲天遼闊,想起詩人李魁賢、里爾克,還有大學時代的我,好似有什麼夢想在遠方呼喚。就這樣無所事事地坐了很久,直到飄了又飄去的夢想化為白雲蒼狗。
如今看著當年妻子所拍照片中的我,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自從那次經驗後,我和家人到北海福座後,就經常到石牆仔內吃午餐,但因為老小一大群,總是在吃完後就離開,卻也從未再到樓上喝咖啡,憑欄遠眺。
它成了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石牆仔內的特殊而美好的人生體驗。
(文:2024 / 5 / 25 照片:2010 / 2 / 2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