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35 金字碑古道探幽

瀏覽次數: 53

 以前走過不少古道,留下深刻印象,但現在想再前往,卻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多半是因膝關節問題),而只能看著舊照片來回味。瑞芳的金字碑古道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2015年9月,我們開車去侯硐貓村散心,吃過中飯後,回程看到金字碑古道的路標,見時間還早,好奇前往。來到登山口,看了解說牌才知道,它是當年淡蘭古道的三貂嶺段。

 但四野無人,也沒有其他停車。我和妻子對看一眼後,認為既來之,則走之;雖然不知道路程遠近,還是決定上山探個究竟,於是步上石階向前行。

 走了半個多小時,還是沒見到半個人影。而且注意到林木幽深,在蜿蜒的石階上雜生苔蘚,疊積落葉,似乎是很久都沒有人走過。但就在越來越感驚疑時,忽然來到一處視野開闊處,熟悉的基隆嶼出現在遠方的海面上,雖然看起來有點虛無飄渺,心中不覺又稍微踏實了起來。

 不久,又在石階旁看到0.6/1.8K的路標,到底是剩下1/3還是才走1/3?是要繼續前進還是知難而退?妻子狐疑地望著我,我望著連個鬼影都沒有的山徑,決定將它交給時間:「走到三點再做定奪吧!」

 結果又走了半個鐘頭,妻子忽然發出歡呼,前方陡峭的岩壁上出現以篆體鐫刻,用金箔黏貼的七律金字碑文: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材。」(碑文其實已有些斑駁模糊,詩句是上網確認,那是1867年鎮台總兵劉明燈取道三貂嶺古道巡視宜蘭時,見地勢雄偉險峻,有感而發所作的七言律詩)。

 我伸手輕輕撫摸那斑駁的碑文,想起先民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還有剛剛一路走來流出的汗水、吸納的清新;整座山裡似乎只有我倆的相視而笑,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著當年所拍的照片,一轉眼就過了八年多。雖然不太可能再去走金字碑古道,但這些年來,除了馬齒徒增、腳力衰退外,也對當年的鎮台總兵劉明燈多了點認識。

 劉明燈是台灣近代史裡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湖南的土家族,雖是武將,卻也擅長書法、作詩,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碑、雄鎮蠻煙碑,還有金字碑,都是他的傑作。就在他擔任鎮台總兵期間,發生了原住民與美國的羅妹號事件,他南下處理,金字碑詩中的「海上鯨鯢今息浪」,說的就是這件事。今天的瑞芳街上,還有一條「劉明燈路」,就是為了紀念他。

 看著自己在金字碑下的照片,我滿心歡喜,因為那是我喜歡的自然、文化與歷史的交疊之境。

 (文:2024 / 5 / 13  照片:2015 / 10 / 28)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